第515章 封葛对奏
第515章 封葛对奏
这就是刘封的性格使然了,即便他有着后世的知识和历史经验,但他仍然不会贸然使用,因为他始终牢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询问专业的人。
虽然目前他刘封也算是百战名将,如今的东汉帝国之中,即便是曹操,袁绍这样的顶级诸侯,也不敢说能稳赢刘封。
可刘封自己却知道,他的百战百胜,完全是战略角度去碾压别人的。
真就是学会了哥的运营,只要老老实实的a过去,对方就躺下了。
即便是用奇技,诸如奔袭寿春,钱塘登陆、州陵大捷这些,他也仔细的询问了太史慈、张辽、徐晃等顶级骑将,以及董袭、甘宁、周泰、蒋钦这些顶级水将的意见之后,才予以实行的。
故而这次整理了这一份骑兵战术之后,刘封并没有强制推广,而是先发放给了太史慈、张辽、徐晃等人观看,想要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
只有他们真正认可了,刘封才会放心大胆的推广至全军。
刘封的这份骑兵战术宝典,主要是几大分类。
第一个分类就是蒙古骑兵作战方式,其核心是切角战术。这种战术用于骑兵队步兵的常规战术。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击破步兵。
第二个分类则是金国的骑兵强冲战术,这部分分为两个次级分类。
a次级分类,就是东汉版本的铁浮图,在关键的必要时刻,不惜代价进行重骑兵突击,破阵以达到战术突破的目的。
b次级分类,则是后金也就是野猪皮的战术,以身披铁甲的重装骑士,冲到距离敌军步兵方阵数十米的地方下马,然后以强弓重箭在短时间内进行火力倾斜,给予敌方正面甲士重创,等到对方士气严重下挫,甚至是濒临崩溃的时候,重装骑士们才会重新上马,冲锋蹈阵破敌。
这种战术虽然比不得a次级分类那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伤亡率和性价比却是要更胜一筹,不过这种战术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遇到坚韧的步兵方阵,可不是你一波两波箭雨能够破阵的,甚至来上七八回都破不了阵的情况也是极有可能的。
因此,这个分类的两种战术都要学习,可以区分情况而进行使用。
第三个分类就是冲锋战术,主要分成三种,第一个是蒙古式冲锋,即散兵冲锋法,灵活机动性能拉满,适合机动战、奔袭战、骚扰战,但缺乏决定性突破能力。
第二个是自秦汉时期以来所维持的楔形冲锋,突破点力量最强,但侧翼非常脆弱,需要其他部队提供保护。
最后一个则是刘封特别强调的,便是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有效,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极为有效的骑兵冲锋战术——墙式冲锋。
毫无疑问,墙式冲锋是性价比最高,效率最强,最为科学的骑兵冲锋方式了。
虽然有着地形限制,但中原可是东汉帝国最大的平原所在,只要别在沼泽、森林这些地方冲锋,那就是无往不利的。
最后一个分类则是刘封所知晓的一些骑兵卫生知识,主要是日常护理,包括清洗马匹、马蹄、鬃毛、鞍具包裹部位,饲料的干净和保质,饮水的洁净、多餐投喂以及防范警惕战马的传染病。
这几份帛书上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这还是简略版,只分门别类的介绍了下分类,每个分类也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两句话。
可太史慈、张辽、徐晃等精通骑战的将军看了之后,俱是心神大震。
他们一看之下,立刻就发现了这些帛书上记载的东西是何等的价值,在东汉这个年代,可谓是家学的不传之秘,甚至就相当于是武人豪强们足以媲美经学世家经典家学的存在。
有了这些帛书,几乎可以系统性的训练骑兵将领出来。
这些骑兵将领虽然未必会有太史、张、徐、程、韩这些将领的高度,但最少也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平,少数能够达到良好。若是学员的人数基础大了之后,未必不能出现前面这些高度的顶级骑将。
“这些……这些帛书上所记述之事,我等均是从来不曾见过。”
太史慈和张辽、徐晃等人对视了一眼,情不自禁的问道:“也不知主公是从何而得,莫非是寻到了什么失传兵法了?”
炎黄天下,素来讲究三大功,其中著书立传便是其中之一。
但往往因为保管不力,一旦遇上了战火和政变,很容易就会导致失传,太史慈等人因此才会这般询问。
刘封却是摆了摆手:“这些都是我所写,算是闭门造车,现在拿出来就是想和你们对对车辙。”
太史慈等人恍然,可心中的震惊却是不减反增。
太史慈、张辽、徐晃等将眼下可不仅仅是震惊于这些帛书中记载的东西,同时也震惊于刘封是如何能编撰的出这些内容的。
饶是刘封猜到了太史慈等人会心中震惊,进而对自己产生崇拜之情,但还是没想到这些帛书对于太史慈、张辽、徐晃等人的震撼还在自己预料的之上,当真是惊为天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太史慈、张辽、徐晃、程普、韩当等人接连拜访刘封,详谈骑兵帛书上的记载所述。
太史、张、徐、程、韩等人在得到了刘封更为详细帛书,以及仔细阅读了帛书上的内容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脚踏实地的求证,替刘封将这些帛书编撰成书,并取名为《骑经要义》,最后献到了刘封跟前。
刘封苦笑无语,对太史慈、张辽、徐晃等人的推功委名感到很是无奈。
不过易地而处,想必他也应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吧,毕竟这本《骑经要义》的核心思想以及具体分类细节可都是刘封一个人提出的。
太史慈他们也不过是修改了些许与东汉时代冲突不符的常识性内容,又如何敢撺掇主上的荣光和功绩。
将摧锋、挽澜两军以及新军的构建训练等诸事托付给太史慈、张辽、徐晃等将领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中旬。
此时,诸葛亮、陆逊、庞统也先后接到了刘封的命令,赶来寿春相见。
刘封同时叫上了太史慈、陈登、张辽、徐晃等人,与刚刚赶回寿春的赵云,诸葛亮、陆逊、庞统开了一次机密军事会议。
会议的重点正是河内。
刘封一反常态,并没有先听取众人的意见,而是将自己的想法直抒己见。
刘封想要河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割裂曹操和袁绍的联系。
曹操如今和袁绍的联系堪称漫长,依托黄河,连绵河雒、兖州两州郡,长达千里。
可仔细分析后,又会将这一长串分成两大块,其一是兖州,其二是河内。
兖州虽然广阔,却很容易切断。
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封拥有的水军优势,同时更是因为兖州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且还是大平原,即便有坚城难下,也可以轻易的绕城而走。
历史上曹操为什么要打官渡之战,其实还不是因为官渡已经是地形最有利于防守的地区了。其他地方显然更加糟糕,根本堵不住袁绍南下的十几万精锐。
所以兖州从来没入过刘封的眼界。
可河内不同,河内这里黄河变得狭窄,而且河流流速也并不湍急,孟津、五社津、平阴等上乘渡口不算,河阳这里甚至可以搭建起沟通两岸的浮桥。
最重要的是,河阳三城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建筑基础的岛屿却是耸立在那里的。
一旦河阳三城建立起来,即便是刘封的水军助阵,也很难攻占此地的。
若是袁曹联手,河内必是其核心关键之地,同时也会成为刘封的心腹之患。
如果能够提前掌控河内,那曹袁就会被彻底分割,而且有河内在手,曹操在洛阳就极难站住脚跟。
这不仅仅是刘封个人的战略眼光,更是有着历史事实来背书的。
被称为后三国时代的东西魏争霸时代,宇文家从西魏开始,一直打到西周,就是因为河内以及河阳三城的缘故,始终在洛阳站不住。虽然每次出兵,几乎都能拿下洛阳城,可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放弃洛阳撤退,灰溜溜的退回关中。
可见河内的重要性是何等之高了。
还有一点,若是能够占住河内以及河阳,雒阳对于刘封来说,就变成了易攻难守,可以走水路绕过汜水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等路上要隘,直取孟津。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河内的确这也好,那也好,但却也有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太危险了。
河内对邺城方向可谓是一片坦途,易攻难守,同时又孤悬于外,形同飞地。
一旦曹操先动手,正因为河内的重要,以及能够切断袁曹联系的作用,其必然会受到来自袁、曹夹击的巨大压力。
一个不好,就是折将覆师的结局,而且正因为河内的重要性,到时候覆灭的必然是刘封手下最为精锐的部队。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伤筋动骨都是轻的,一旦让袁曹打顺风了,局面可就难看了。
以刘封和周瑜的计算,想要在河内起到应有作用,至少得投入五到七万大军,最好的选择就是摧锋、挽澜两军。
同时,还得要确保后勤保障必须能够跟得上,可以对河内军队进行源源不绝的补给。
否则,一旦失去了粮食、布帛、药材、军械等各种物资的补充,再精锐的部队也会疲劳崩溃的。
就算人能靠意志坚持,那么武器、甲胄、战马等又该如何坚持?
备用的长短兵器、弓弦、箭矢、甲片、马匹食用的草料,豆饼、鸡子等等一旦告罄,难道让摧锋、挽澜两个军拿拳头去对敌吗?
事实也正如刘封所预料的那样,等他将情况全部叙说了一遍之后,在场的诸将们立刻分成了两派。
太史慈、陈登、张辽、庞统等人对这计划很是赞同,并主动请缨求战,而赵云、诸葛亮、陆逊等人却是持保守意见,觉得此事太过凶险。
如果说之前刘封的想法是倾向于激进的话,可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后,不由有些迟疑起来。
诸葛亮道:“主公父子如今虽据五州之地,然根基未固,民心草附。若无大变,则诸事皆宜,可若是遭遇大挫,恐五州动荡。更何况此番行事,小胜不足喜,大败则危矣。
昔楚霸王项羽,兵锋之盛,天下莫敌,然不思固本,南北开衅,此皆因恃强而骄,不察天时地利人和之故,后又轻敌冒进,终困垓下,自刎乌江。
公孙瓒威震幽州,东光之战,以少胜多,摧破黄巾数十万,其时天下震怖。然其不思深耕幽冀,以固其本,终招致界桥之败,如今更是命丧易京,高楼自焚;吕奉先勇冠三军,刺逆董贼,反乱兖州,濮阳一战,险些烧死曹操,可如今却是走投无路,若非老主公收容,恐已殒命兖州。
此二人有此下场,皆因恃勇轻进,不知持重之故也。
主公岂不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主公欲成王业,当效古之圣王,知进退存亡之机。
昔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灭强吴;太祖高皇帝,初入关中,约法三章,退守巴蜀,养民蓄力,终败项羽于垓下。
此皆厚积薄发,以静制动之道也。”
刘封心中为诸葛亮所动,可面上依旧犹豫不决,蹙眉迟疑道:“然袁本初海内人望,名动九州;曹孟德足智多谋,英武善断。此二人皆是当世枭雄,其势已成,若继续纵其坐大,日后岂不更难图之?”
诸葛亮却是反驳道:“不然。昔晋文公避楚三舍,非怯也,待其骄惰而后击之;孙膑减灶诱庞涓,非弱也,待其轻敌而后擒之。今主公据五州之地,广积粮草,修政安民,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使民得休养。待府库充盈,人心归附之后,内修仁政以结民心,外联豪杰以分敌势。
届时曹操、袁绍自相攻伐,或天灾人祸,彼时乘隙而动,可一举而定。
若眼下急于一战,胜则尚可,败则五州震动,前功尽弃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