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意想不到的人!
第122章 意想不到的人!
“这考题去年也有提及吧?”张瑞在殿外,与洪烈一起讨论着这最新的考题。
“上一届只是有所涉及,并未全面以此为主题。”洪烈淡淡道:“北方局面如今极为复杂,极少有帝王愿意公开讨论,上一次公开拿来当考题的还是九年前,如今陛下重提此事,应该也是对北方局面要有所动作了。”
“这样呀”张瑞看着试卷,好奇道:“大统领怎么看?”
洪烈闻言看了一眼远处还在殿内巡查的陛下和太子,压低声音道:“你这问题问我可算问错人了,俺不属于任何一派系的。”
“这不就更加公正吗?”张瑞笑道。
洪烈闻言咧嘴笑道:“你倒是会说话。”
随即想了想道:“陛下当年是靠着尉迟家全力支持,才得了第一笔战功脱颖而出,在上位之初,除了术士世家外,很多军武世家也帮了一手,唯独想要打压陛下的便是江湖门派的势力,毕竟当年太子出事后,三皇子殿下和五皇子殿两位热门人选,都主张大力支持北方门派的。”
“老实说,江湖门派出身的子弟,的确比大多勋爵世家的要优秀。”洪烈摸着下巴道。
张瑞点头,对于这一点他虽然了解不多,但却大略是认同的,勋爵世家爵位世袭罔替,最容易滋生吃老本的纨绔子弟,而江湖门派在北方想要占据资源,就得努力拼搏,不仅要在天下大比中取得名次,到了地方后,因为被各方排挤,又得挑选门派内最得力的师兄弟帮衬,反而都是一些厮杀过来的精英。
而且经过千年演变,大多江湖门派尤其是北方的门派,都对战场的事无比熟悉,能上位的子弟除了个人武力,战场上的能耐也都不差,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把勋贵世家比下去了。
“但隐患也的确存在。”张瑞笑道:“世家子弟虽然容易滋生腐朽,但立场是不会变的,都是死保皇家,只要大晋王朝依旧在,他们才能世世代代吃着自己爵位的饭,江湖门派为了自家门派的发展,可不一定会与王朝同心。”
“张大人在北方执政三年,看样子对北方局势懂得挺多嘛。”洪烈笑道。
张瑞笑了笑没说话,心中则是有些尴尬,自己那被替代几年,捅娄子倒是一等一的,对局势分析那就纯属扯淡了,听自己二弟说,自己在北地富春县那几年,都是吊儿郎当的,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勾栏听曲。
“说正事”洪烈低声道:“你昨日说起的那三人,我已报备陛下,陛下有所警觉,应该不会有问题,但你也要随时注意,一旦那人露出马脚,你要第一时间通知我。”
“您放心。”张瑞点头笑道。
但心中却有些疑惑,昨日他们分析嫌疑最大的那位皇亲:朱亮此时看起来最为老实,满头大汗的答着试卷,本就有些肥胖的他,大冬天的汗如雨下,时不时用衣袖擦拭,衣袖都湿了大半。
刚才自己主动过去递了一条手巾,对方居然都没察觉,所有精力都在那考题之上。
他也看了一下对方答题的思路,相当保守,都是在肯定勋贵的立场,北方军事支出应该加大,但更应该加强对勋贵的支持,并列举出了支持勋贵的多种好处,而且都是以尉迟家为主,显然在讨好了勋贵以后还在讨好皇帝,毕竟尉迟家和陛下的亲密程度,世人皆知。
而且从立场来看,他皇室出身,注定了不会得到术士世家的支持,而江湖门派也都不会与他有人纠扯,他娶得妻子便是一侯爵世家的嫡女,屁股很歪得很合理。
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被暗中培养,要来谋害皇帝的狠人。
想到此张瑞暗中也警惕起来,也许.事情并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而且此时考试时间过半,对方一点动静没有,难道是自己想错了?或许那怪物根本就没有跟着这群考生混进宫里?
“父皇您看。”太子压低声音笑道。
皇帝在一旁微微点头,齐家这孩子的确不一般,他最大的依赖应该是术士世家,立场按道理也应该是文官一派,哪怕是为了讨好自己,也应该选择勋贵一脉,但他却不一样,文章里,处处写了加强门派援助会对北方局势造成如何深远的影响。
此时专注文章的齐轩完全没注意身后的两位大人物,而是一直想着文章的思路。
北方议题在书院读书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山长都会拿出来讨论,而山长屁股偏向文官集体,凡是支持另外两派的都会遭到严厉训斥,导致很多学生包括自己,都只能迎合山长。
如今这一次,他却打算任性一波,写出自己真正的政见。
前两次考核他都拿了头名,只要文章不被一次性按死,自己最低也是一个二甲,对母亲也算有个交代了。
关于北方,他历来都觉得,想要打破僵局,有所进展,必须是支持江湖门派的。
太祖设置武牧,其初衷就是为了笼络天下武夫制衡术士,当初搬迁北方的门派得到优惠,也是太祖刻意为之,既能让门派在北方腹地远离术士世家钳制进行发展,又能抵抗北边蛮夷兵祸,可谓一举两得。
而之后的子孙后代却无太祖雄才伟略,被一群文官吓唬两句,便开始忌惮北方门派了。
可也不想想,远在北境的门派都觉得危险,近在咫尺的那些术士世家就不危险了?
历朝历代,造反推翻王朝的,哪一次又和江湖门派有关?又有几次是靠着军武世家?哪一次不是术士世家推动的?
重用门派是国策,天下大比和武牧的规则,让门派之间互相竞争淘汰,产出的新鲜血液绝对才是强国之兵,只有北方安定,粮食充足,社稷才不至于有大的动乱,这是大晋千年不乱的根本。
这一点上,齐轩不信各大书院的山长会不清楚,可屁股已经歪了的他们哪里真正关心过这个国家社稷?
齐轩不想回齐家,也不想投靠任何派系,他想做的,是将自己所学,真正的用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不错.”皇帝眼中满是赞赏。
齐家那样一群废水后代里,居然还能出一块这种良玉,当真难得。
现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朝堂,愿意真为社稷江山着想的人太少了。
“父皇,那便是安启轩了。”太子指了指不远处一个黑衣公子。
皇帝点了点头,安家这几代人和齐家相反,优秀子弟辈出,一个比一个得力,上一个安陆生已经是难得的天才,这一个更是不得了,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位安家神童,是比沈家那一位,更早成为一品术士的存在!
十七岁的一品术士,放在整个大晋历史里,也是头一个,当真是天纵奇才。
自己重用安家,一个是为了平衡朝局,一个也是因为安家的确足够得力,想要抵抗京城那些老世家,若自身不硬,光靠政策扶持是没用的。
“过去看看吧。”皇帝淡淡道。
太子闻言稍稍有所迟疑。
洪烈昨天报备的三个嫌疑人,他也是知道的,安启轩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摇头,直接带头走了过去。
太子见状也反应过来,紧随其后。
安家这般被重用,若都要谋反,那这天下就没有可用之人了,自己还真是反应慢,也不知父皇会不会对自己刚才的犹豫有所失望。
毕竟现在的自己,在尉迟家都疏远自己后,绝对支持他的只有父皇了。
远处,看着皇帝靠近安启轩时,张瑞眉头莫名一皱,旁边的洪烈也站了起来。
虽然推理过后,三个人中,安启轩的嫌疑最小,但不代表完全不会,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这举动,还是不谨慎了些。
此时皇帝似乎完全没在意这些,而是看向了安启轩的答卷。
答卷上,也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仔细一看其理论竟与齐轩推崇的差不了多少,都是赞成继续大力支持北方江湖门派的策论,顿时让太子都是一阵诧异。
以魏家为首的新贵的确愿意与武夫联合,但都是与勋贵联合,可没与江湖门派有什么勾连,齐家那一位从小在野,对齐家心有怨恨,不愿站在齐家的立场,还说得过去。
这安启轩可是正儿八经的术士家族出身,居然也这么写?
“有意思.”皇帝突然笑着开口:“你的理论,你父亲知道吗?”
“回陛下”安启轩放下笔,看向皇帝:“父亲大人自然是知道的。”
太子一愣,这位传说中的才子,眉清目秀,语气平和,面对自己和父皇的出现,没有一点意外,眼神里也没有一点敬畏。
这家伙.不对劲!
“洪烈!!”
远处,张瑞瞳孔一缩,脸上也是无比诧异,直接道:“是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