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讲华夷还是论忠奸
第378章 讲华夷还是论忠奸
莫子布拿着潘有为带给自己的于敏中密信没有看,而是先跟潘有为闲聊了几句。
这广东潘家可以不一般,屡出人杰。
历史上潘启的子孙中有在一鸦给林则徐捐款,乃至去吕宋买战舰回来捐助给水师的,也有带着广州乡党力保广州城,挫败英国人霸占广州企图的。
还有做文学、搞诗词戏曲,为广府文化形成添砖加瓦的,以及为北洋水师建设出过力的。
哪怕六十多岁的潘启,仍然可以称得上思维敏捷、颇有远见。
此人精通英法西葡四国语言,知道哈布斯堡家族的来龙去脉,明白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玩平衡,能分清楚天主教、新教和正教的区别。
果然,能当一个合格的白手套,特别是在满清压榨下给自己留下这么大一份家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
不过潘启年纪太大了,莫子布不准备用他,于是便开始观察他的几个儿子。
不过很快,莫子布就发现这潘有为,竟然是个纯文人。
非常典型的纯文人,没有政治上的嗅觉,也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又因为家境优渥得以有资格埋头做学问,因此不擅长交际。
不过嘛,在我莫大皇帝这,就没有不能用的人。
莫子布轻声问道:“潘兄读过我写的西学东渐-罗马帝国崩溃后泰西诸国重建之路一文吗?”
潘有为有些不适应的拱了拱手,这在北京城的时候,见到皇帝必然要跪地请安,蔡新那样的老汉臣都很难得到赐座。
而在莫子布这,它不仅有个小锦凳可以坐着,皇帝跟他说话,还如同通家之好的朋友在闲聊一般。
“陛下两本书在北地都是禁书,连檄北河军民之文都一同被满清禁止。是以草民以前并未读过,及至漳州外海,尚第一次拜读。”
“那就是读过了,你觉得如何?”莫子布笑呵呵的说道。
潘有为抬起头看了莫子布一眼,“草民听说,汉家贤君远胜鞑虏之主,从不以言治人之罪。”
莫子布哈哈大笑了两声,这家伙倒真不是没有情商,看来只是家境优渥、仕途顺利因此懒得考虑这些而已。
“看来是朕这书写的有问题啊,你放心畅所欲言,我莫昭要是这点气量都没有,还如何驱逐鞑虏,重拾河山。”
“那草民就斗胆了。”潘有为长吸一口气,继而说道:“草民自幼得父亲教诲,十三夷馆的各泰西夷人也接触过不少,能通法兰西等夷语。
是以在草民看来,陛下此书,立意极高,提出了西学东渐这前人哪怕大儒都不敢提的现实,并以泰西诸国都有志于恢复罗马入手,展现他的强大与对外征服的欲望。
但此书的弊病在于,立意高而无有更细致的实情佐证,显得过于空泛而浮于半空之中。
草民这等了解泰西之人自然知道这是振聋发聩之言,但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多数儒生来说,他们看此书,只会以为陛下在危言耸听,挟泰西铳炮做自身虎皮。
且陛下对于泰西诸国,不论是英吉利、法兰西、大吕宋、双鹰国等大国,还是其余布路牙等小国以及奥斯曼的描写,都有不少失真之处,显然并未实地调研,又添了几分空假之处。
是以在草民看来,此书作为个人见解没问题,但想振聋发聩引领潮流,还差的远。”
我尼玛!
莫子布听的拳头邦邦硬,真的好想一拳砸到潘有为那张胖脸上去,老子辛辛苦苦耗费无数脑细胞写出来的‘巨著’被你说的一文不值。
啊!(破音怒吼)
不过,愤怒上头了那么几秒钟,莫子布又很快冷静下来了,因为他细细一品,潘有为说的是正确的。
他莫子布本身就是一工科男,只是对历史上感兴趣而已,并未过多研究。
学识也就一普通二本水平,能考虑国家民族和未来,还是穿越后地位抬高,不得不开始思考的。
所以他能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看出世界已经开始有西学东渐的趋势,知道西方人都在铆足劲想要一统全球并正在疯狂殖民。
他也知道奥斯曼土耳其代表的天方教文明,印度大陆的印度文明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未来都会被西方人打翻。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除了这些最上面的东西,下面的他确实是不了解,潘有为说他这书如同浮在空中,并不算错,反而是一针见血。
难怪他这书传到大陆了,根本没引起多少关注呢,一来此时满清还有着天下列强的虎皮没被戳破,士林之间还没有惊醒。
二则是他莫子布的水平确实一般,距离搞定中上层文化人,还有很远的距离。
潘有为看着莫子布的表情时而狰狞,时而怒意勃发,被满清训练起来的对权威的恐惧,让他咚的一声,从锦凳上滑到了地下。
莫子布这时也才惊醒过来,他赶紧起身拉起潘有为,“我大虞乃是汉家正统,绝不因言获罪,这是朕一贯以来的追求,起来,起来。”
把潘有为拉起来后,莫子布脸上恢复了笑容,他看着潘有为说道:“潘先生既然知道其中弊病,可愿意为朕斧正此文?
正好最近海军上将奥利维耶伯爵将要回到法兰西去,朕也有意派出使臣,不如先生就任副使,去往泰西游历诸国,亲自去看一看泰西。”
潘有为只考虑了几秒钟就同意了,他是大海商之子,当然习惯海上风浪,哪怕是远航也不怕。
而且他不但会说法语,还因为母亲黄氏是菲律宾华人而精通西班牙语,同时也会简单的英语,去了欧洲,语言沟通完全没有障碍。
同时,他自小就听过这些泰西诸国,确实有心去看看。
“能为陛下效命,草民求之不得,只是不知此去丰润陛下巨著,当以何为主旨。”
这话问的有水平,相当于在问莫子布,这书到底想给国人传达一个什么观念和消息。
莫子布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当今寰宇,已经到第二次百家争鸣之时了。
第一次百家争鸣全在我华夏,是以我等后人得以汲取养分,发展工农业,雄踞东方数千年。
及至宋明,时移势迁,老祖宗数千年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足以让我等立足,所以才有两亡天下。
如今,泰西诸国竞争激烈,各种学问巨子频出,新的思想与技术层出不穷,显然已是第二次百家争鸣。
只可惜彼辈离我太远,无法感受到,是以大部分国民尚未清醒认识到我们若不积极去参与,就将被摒弃在这第二次百家争鸣之外,被我们口中的夷人大大超越,情势已经相当危急。
是以朕写此书,意在惊醒有识之士,不能再关起门来搞圣君明主自娱自乐了,而要开眼看世界!”
潘有为听的心潮澎湃,他是做学问,著书立传的,自然知道这个方向是多么的宏伟,只要写成,别说什么眼前富贵,那都是浮云,重要的是身后名啊!
不过,潘有为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陛下立意高深,草民恐一人之力,不足以襄助,想请陛下准许草民选数人相助。”
莫子布还以为潘有为要提拔几个他昔日的伙伴兄弟,虽然有点诧异但也没有在意,“可,你且名单报上来就是。”
哪知反倒是潘有为诧异的摇了摇头,“回陛下,草民可没那么容易就选好人选。草民身边也没有这么多同道之人在。
因为要万里远处泰西欧罗巴,寻常人根本无法适应,还得取见惯海上风浪的海商、渔民之家出身,又需熟读诗书有所见解者。”
呃,这还真是不好选啊,海商家基本不求多读书,有点见解了就赶紧给家里帮忙生意,渔民家的则没钱让孩子读书增长见闻。
但想来广东这么大,应该还是能凑齐的,“潘卿,朕即刻任命你为通政司左通政,如法副使,巡游欧罗巴。
授权你立刻开始挑选合格人员随同前往,凡国内广东、广南、日南、兴唐四省任由你挑选。”
“呃,闽南也行,大胆去挑选去吧。”
通政司的左通政为正四品,而且还是相当于皇帝秘书的衙门,潘有为自然相当满意,立刻就下去了。
随后,莫子布就把于敏中的仆人给召了进来。
此次于敏中给莫子布的传递的消息,密信是一部分,口信是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于敏中仆人相貌非常普通,属于丢在人堆里很快就能消失的那种,而且眼神有些木讷,透露出一种没见过世面的憨蠢。
莫子布乍看之下,都怀疑这人是不是能承担为于敏中传口信的人物,哪知一开口,却思维清晰,对答如流。
“陛下,我家老爷让我说,满清看似依靠八旗镇压天下,实则八旗并无太多人才,光靠旗人早就完蛋了。
其治国,乃是以旗人为五脏六腑,汉人为手足耳目。
陛下此次打掉了满清主力,实际上已经让满清陷入风雨飘扬之中了。
如今满清旗人损失惨重,汉臣肯定会起二心,他们一起二心,满清虽五脏六腑俱全,但眼瞎耳聋四肢全无,毙命只在旦夕。
如今天下之间的大势已经扭转,陛下之敌,不在满清,而在是否能取得天下人的认可,而天下,江南又是重中之重。
于某觉得,此时全取江南,有快慢两种取法。
快则自海上大兵压境,断江南百姓生机,一路挟裹而定江宁,清廷在江南止有两江总督督标,苏皖浙三省抚标,漕运总督之河标,余皆不足为惧。
然此法虽然迅捷,但损伤民力太多有伤天和,又易根基不稳,使满清可以轻松招揽江南士绅。于某在北,见陛下未速取江南,乃知陛下雄才。
如今只剩慢取江南之法,对于陛下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只是于某要提醒陛下,江南士林自吴三桂败亡之后,就与满清朝廷彻底妥协绑定了。
陛下不妨看看朝中江南官员的名单,就会发现,现今朝廷江南籍贯的官员中,最多不过两成,甚至只有一成是起自寒微。
余者皆是诗礼簪缨之家出身,父祖数代人都是高官,于某之金坛于家就是如此。
我们这些,就是选择与满清妥协,而换得垄断仕途维系家族的。
陛下如果想要取得这些人的支持,必定不难,但陛下依靠他们肯定得不到整个江南,还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某不知这是否是陛下所愿见到的。
若是陛下要真得江南,就不要寄希望于江南士林高层,而要着眼底层。
江南文华源远流长,其下不知道多少人饱读诗书连一秀才都不可得,这些人无钱无权又有鲤鱼跃龙门之欲,方是陛下助力。
此外,昔日坚定抗清之张煌言、黄宗羲、陈子龙等人,都有子嗣在,顾炎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亦有族人,他们生活窘迫而有才学,乃是陛下同路人。
其余吕留良等子孙被发配宁古塔,繁衍生息至今亦不缺可用者。
大王若能得到他们效忠,团结底层士人掀翻江东之水,足可淹没如今江南士林高层,得到一个真正的,明清两朝,都不曾有的江南!”
莫子布听的激动不已,这于敏中与他想的,不谋而合。
江南历来是国家财富之地,几百年后依然如此。
在经济上,可以说得江南而得天下,可是不管是大明还是满清,都没有真正掌控过江南。
洪武太祖试图掌握过一次,但他不得其法,最后失败。
满清以力相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人的残酷压制,掌握了皮毛。
现在到他莫子布了,那必须要趁机搞个天翻地覆的,不然他定都南京,周围全是一票盘根错节的诗礼簪缨之家,这些人可不是顺化和北河的高门能比的,到时候如何能睡得着。
“继续说,你家老爷还说什么了吗?”莫子布问道。
于氏仆人跪在地上摇了摇头,“回万岁,没有了,我家老爷说,其余的都在他的密信之中。”
“起来吧,自己找个地方坐。”莫子布摆了摆手,打开了于敏中的密信。
然后莫子布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于敏中为莫子布这个儒学的门外汉,点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既不应该讲华夷之辩。
因为华夷之辩,已经走到死路上去了。
莫子布要是讲华夷之辩,那么满清以狄夷之君入主中国,就没什么不对的,哪怕他们要求中国剃发易服,但内核的文华还是中国式的。
莫子布来讲华夷之辩,就会给满清皇帝以讲道理蒙蔽大众的空间。
同时,也会成为天下儒生的挡箭牌,你说他屈从鞑虏,他就跟你讲华夷之辩说他自己没错。
因此,于敏中建议莫子布直接竖起汉人大旗,不论华夷,只讲忠奸。
兴汉排满的就是忠,从夷害汉的就是奸。
莫子布悚然一惊,这不就是搞民族主义吗?
难道,华夷之辩不是讲民族主义的?老子的路又走错了?
捏麻麻的,这儒家的运行逻辑,到底被理学搞成什么卵岜了?
此外,于敏中还建议,让莫子布在广州开太学,以忠奸论为主旨,在太学中办新学,吸引天下有志的读书人南下,待到他们认同莫子布的理论后,再取江南、湖广,易如反掌。
这.这不就是办黄埔军校传播革命思想嘛。天下间竟然有如此相象之事!
“你家老爷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学问见识,那真是没的说。”莫子布叹息着说道。
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什么于敏中把乾隆玩弄于股掌之间,乾隆还要做出肯定会宽宥于敏中的样子,让于敏中主持大小金川之战的后勤。
原来,这满清,没了于敏中,还真就玩不转了,于敏中这是靠着才能,在强行给他自己续命啊!
这个大贪官,确实有水平,能直指问题的核心,与他比起来阴承方这种在野大儒,确实逊色不少。
当然,莫子布也不会就听于敏中一家之言,他立刻把从广南带来的吴时仕、吴时任、潘辉益父子三人召了过来,把于敏中的信给他们看了,随后问道:
“尔等三人觉得,这于敏中之言,是否在理?”
三人看完,吴时仕拱手答道:“若论取天下,我等尚不如一校尉,但从名教之学来看,陛下若要得江南,抓住江南这个赋税重地,确实辩华夷不如讲忠奸。
若是讲华夷之辩,江南士林根本没错,他们侍奉的是狄夷入中国之君,陛下若还要追责,就会陷入到辩论满清剃发易服是否是中国之君的陷阱中。
江南文华士林远不是岭南三广之地能比,若是就此展开辩论,一定会辩论不过,而失了道义。
若是论忠奸,那么他们将如何面对昔日不屈抗清的英雄?
甚至有人祖先是英雄,儿子反倒屈膝,以此不忠不孝痛击他,方能占据大义。”
吴时任也接口说道:“臣觉得,华夷之辩是有局限的,两汉乃至以前,汉家独强,又缺人口占据土地,起华夷之辩,可以吸纳周边各族人口,壮大自身。
隋唐之时,汉家依然强大,且得周边蛮族向往,就算偶有狄夷入中国,咱们也能吞之,譬如鲜卑,已经完全就是汉人了。
但到了此时,不管是满清这种东虏,还是泰西的西夷,都不输汉家,甚至要强于汉家,还讲华夷之辩,岂不是自找祸患!
是以,臣觉得,也不是不讲华夷之辩,而是要分在什么时候讲。
汉强则讲华夷之辩吸纳蛮夷充实自身。汉弱则论忠义,凝聚人心一致对外!”
“此乃正义大言!”莫子布只觉得豁然开朗,就是该这么办,我强就讲华夷之辩吞了你,我弱就搞汉家复兴万众一心与你周旋。
如此这般,既能避免过度陷入民族主义,又能方便在强大时搞自古以来。
难怪自己写了两本书结果没什么效果,他妈的,讲华夷之辩的文,被那些腐乳钻了空子,当成莫子布是有心招揽他们,他们可以骑墙的证据。
讲西学东渐,则被他们认为是莫子布在挟泰西强铳大炮做虎皮。
但好在如今,终于搞清楚了赛道,“尔父子三人听命,立刻召集博学鸿儒,将朕的两亡天下后的华夷之辩文做修改,改得好,朕重重有赏!”
随后,莫子布又把于敏中的仆人召了过来,“于学士如此直言,把江南士林的老底都给掀了,他有什么要求,你且说来。”
仆人再次跪下答道:“我家老爷说,金坛于家子孙辈无一成器者,他之家产大多在北京城,恐怕是要给他陪葬了。
所以恳请陛下看在他知无不言的份上,翌日进了江南以后,别抄金坛于氏的家,不要罚没于氏的土地。
若是愿意赏赐也不要给实职,给一个勋位予长孙德裕让他稳住家业,就叩谢天恩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子布感叹一声,“于敏中贪了一辈子,到死却还是把人生这两个字想明白了。
金坛于家的家业可不小,于敏中就不怕我出尔反尔吗?”
仆人跪地答道:“我家老爷说,陛下金口玉言,承诺之事从不反悔,他是知道的。”
莫子布点了点头,突然仔细的看着这个仆人,这家伙长相憨蠢,说话应对得体,不急不躁。
不是个做仆人的好材料,反倒是个搞间谍的好材料。
“尔可有名字?”莫子布问道。
“小人于东。”仆人赶紧答道:“仆役之辈,何敢有字。”
“好,可愿到朕这来,做一个锦衣百户吗?”莫子布嘿嘿一笑。
于东如遭雷击,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你要说做官,他不会震惊,因为宰相门前七品官,于东也算是吃过见过的。
可你要问他当不当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的百户,那他求之不得啊,哪怕在我大清,前明锦衣卫的名头,那也是如雷贯耳。
“万岁爷如此看得起奴才,奴才愿肝脑涂地,为陛下效命!”于东终于绷不住了,噗通一声跪下,激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起来,我汉家没有奴才。”莫子布摆了摆手。
“朕也不要你肝脑涂地,而是要你回江南,多多联络失意士子,把于敏中所说的那种人,给我弄到广东来。”
今天少更一千五百字,老虎两只眼睛都得了麦粒肿,疼得很,晚上实在坚持不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