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第540章 德川将军,大的要来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政治体制,都有一种专属于他的极度堕落模板,或者叫终究保守形态。
比如在中国流行了数千年,以儒家为表象的中央文官制度,在北宋中期失去所有进取动力之后,立刻开始变得保守和内卷。
这种保守不是指社会风气的保守,而是态度的保守。
主要表现在期望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弱化阶层乃至国家的其他方面,从均衡发展变得只注重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最利于这个团体永久掌握权力。
这些文官们上架空君王,下把百姓当农奴用,对外能忍就忍,对内谁敢动他们利益,就立刻下死手。
其标榜正人君子,为天下苍生代言,实则只顾自己小团体利益。
国家财政一分钱他们就要哭嚎打滚,自己穷奢极欲视而不见,偶有两个他们中出来的异类,就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到了民国反思时期,有人骂清代文人士大夫为散发腐臭的败犬,鲁迅说他们吃人。
而此时的德川幕府,与大陆上的文官集团比起来,不说好多少,那也是一时瑜亮。
倭国的幕府制度走到德川家的时候,同样是这么一副操行。
上架空权力,下把同胞当农奴疯狂压榨,以一副保守的姿态把自己封闭起来,希望就这样享受权力永远到老。
不过,中华和倭国虽然同时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保守形态,但双方的日子,还是过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中华来说,在这种形态下,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毕竟地大物博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在倭国,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育种和现代化肥的时代,这地就是一块真正的荒僻之地。
哪怕就是听起来很富庶的关东平原,实际上也是一块年均气温低,夏季平均二十四五度,冬季平均零度左右,并不怎么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加上关东平原这狗地方还容易发大水,海拔低海水又容易倒灌,然后土壤呈高度酸性,要素集齐了简直。
历史上德川家为了治理这里,那是费老鼻子劲,估计死的民夫尸体都能在东京湾筑一条海堤了。
这有点像什么地方呢,有点像早期的德意志北部那片恐怖的近海低温沼泽,像德国西南符腾堡一带的恐怖黑森林。
而地理环境这么恶劣了,首先面临的就是吃不饱饭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的倭国才一直人口不多,日子难过,大多数时候还不如半岛上的朝鲜。
至少朝鲜还有清川江、大同江、汉江、洛东江四条河冲出来的,气候适宜的近海三角洲呢。
而且你说生产力和土壤差就算了,德川幕府还爱折腾。
德川幕府的开幕老祖老乌龟德川家康,这位爷,那是真的把乌龟的特性,把苟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
他不像以前,试图用武力压制其他大名,而是选择苟在江户,用经济搞穷其他大名。
他弄出来的参勤交代等一系列制度,成功把全日本所有大名的财政都弄崩溃了。
然后德川家又为了维持江户的地位和排场,以及在京都的奢靡,把自己的财政也弄崩溃了。
到了此时,倭国上下全部是一群可悲的穷光蛋,一个比一个穷。
“魏君,首座正在殿内等候,请注意自己的仪态,千万不要失礼。”
江户城,德川将军居住的本丸御殿中。
听到身边小姓的提醒,已经一副日本人打扮,除了发髻还是中国式的魏永和,颇为郑重的点头答应。
但实际上,他心里颇为不屑,小小倭国,矮小的人和矮小的宫殿,派头却比中华中土还大。
魏永和是唐人,但却是祖上四代都出生在长崎的唐人。
原来他们魏家,本是福建永清人,一百多年前大明天崩,特别是郑芝龙降清之后。
魏永和的六世祖魏之琰不愿剃发易服,加上他一直在从事日本到安南,确切的说是长崎到会安的贸易。
于是干脆带上家人,变卖祖产,离开故乡直接驾船跑到了日本。
此后,魏之琰和他的子孙,继续从事这条贸易线,并且得到了德川幕府长崎奉行的支持,是少数能从日本出海进行贸易的海商之一。
魏之琰甚至亲自到会安居住了数年,娶了一个在安南的潮州女子为妾,在会安也留下了一支人。
这样的家族,天然就是我莫皇帝的同路人。
魏之琰留在会安的后人魏永清,在莫子布起事的时候,就派了两百会安倭人充做士兵,其后又不断下注。
虽然此后,魏永清判断有所失误,没来得及下重注搏一个勋臣身份,但也还算混的可以。
这会安的小支魏家起来了,长崎嫡脉络的魏家,自然也要跟进。
穿过几间矮小的房屋,便来到了本丸御殿白书院的帝鉴之间,这里算是德川将军在江户城御殿的重要场所了。
之所以叫帝鉴之间,是因为这个规模还算比较大的殿,在各个日式榻榻米房间的隔断,也就是那种可以用推拉来关闭的纸门上,绘了许多唐朝皇帝的御绘像,以及他们出游、出猎的图画。
嗯,要是莫子布看到,又得骂一句狼子野心了。
因为这些唐朝皇帝的御绘像和游猎图,是在甲申之后加上去的,其意图嘛,自然不言而喻。
在没有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上层文化再怎么挣扎,也逃不过中华的华夷之辩,哪怕他们后世放弃华夷之辩搞的脱亚入欧,实际上也是失败了的。
所以,在这帝鉴之间的推拉门,日本人称之为障子的上面,画满唐朝皇帝,以及倭国在这前后,又开始陡然兴起的唐风,还有德川将军看似非常大度的收留了许多明之遗民。
其道理,就跟李氏朝鲜坚持用崇祯年号,越南阮惠想做陈国峻再做赵佗甚至做陈霸先,道理都是一样的。
都是在用华夷之辩,认为满清以夷治夏,中土华夷颠倒,不是狄夷入华夏而华夏之,而是华被夷给灭了。
而他们这些,承接了中华文明的所谓半岛小中华,天南小中华,东瀛唐土等等,就承接了华的道统,以夷变华了。
这次召见魏永和的,乃是征夷大将军德川家治的老中田沼意次。
所谓老中,可以理解为德川幕府的幕僚长,当然,原本幕府老中之上,还有一个大老,这才是真正的幕僚长。
不过由于大老这个职位权势太大,有资格担任的人也威望太高,有些喧宾夺主之嫌,所以在日本正德四年(1714)当时的大老井伊直该退隐后,就没有再任命。
田沼意次看了一眼跪坐在他面前的魏永和,露出一贯倭人的招牌假笑,带着一丝倨傲的点了点头。
“中土大虞皇帝重拾山河的事迹,本首座早已闻名,如雷贯耳,确是一代人杰。”
这田沼意次出身并不高,但很得将军德川家治的宠信,因此可以在将军的白书院中,召见一个在此时日本地位并不高的商人。
而这家伙,也很有意思,在一贯重农抑商的日本,他为了解决幕府的财政问题,竟然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重商主义。
搞出了一系列铜座专卖制和一系列刺激商品经济的制度。
比如加大力度开发矿山,加大对外贸易出口裱物,也就是日本传统的干海参、干鲍、鱼翅这老三样等等的猛药政策。
嗯,怎么说呢,短时间确实解决了一些幕府的财政问题。至少将军德川家治的吃穿用度档次上去了,赏赐下面的侧用人、奏者番、小姓等身边人大方了许多。
甲贺百人铁炮组的铁炮终于用上了新的,偶尔也舍得让他们开火听个响了。
但留下的问题,那就太严重了,就日本这生产力和土地质量,以及更重要的幕府制度和官吏素质,搞重商,鼓励商品流通,跟直接抢劫没什么区别。
于是,田沼意次在上面收钱,下面跟幕府关系好的大豪商,就到处囤积居奇,低买高卖,甚至欺行霸市,垄断市场。
幕府将军是拿到钱了,可下面从最底层的百姓到几百石甚至几千石的武士阶层,那就遭了老罪了。
这很有一种穿越者跑到古代,发现国家混乱割据严重,朝廷经济濒临崩溃,然后不顾生产力玩商品经济,大大收商税的美。
也有一种米莱在阿根廷玩无形大手的哈耶克之美。
不过这一切,跟魏永和无关,阿不,跟他有关,他希望倭国越乱越好,那么他这样有后强力后盾的人,才有更多的浑水可以摸鱼。
不过虽然双方关系是互相需要的,但老中田沼意次的话,魏永和没有接口,而是很奇怪的看了这个只有一米五左右,还跪坐在榻榻米上,看起来跟一只穿了衣袍猕猴一样的家伙一眼。
你什么身份,什么档次,哪来的勇气以边荒小国臣子的身份,品评中土皇帝,你配吗?
田沼意次见魏永和奇怪的看着他,也知道自己失言了,于是立刻用一把日式团扇挡住自己脸,然后饮了一口热茶,把这尴尬给遮掩过去了。
“今年我日出之国与中土上国的贸易量又增加了不少,相国十分满意,希望魏君能通报复兴商社,把明年的贸易金额也定下来,如此幕府才能知道如何规划。”
此时日本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中国交往的时候,是不会称呼德川将军为征夷大将军的。
因为按照法理,你倭国就是夷,哪有夷人还要征夷的?而且德川将军这种僭主,说出去并不好听。
所以与中原朝廷交往的时候,幕府往往用倭国朝廷内,名义上由天皇封的官职。
所谓的相国就是指这一代的幕府将军德川家治,来源于他在朝廷中任职正二位内大臣,倭国唐名称为内相国。
魏永和知道为什么田沼意次这么着急,因为这几年不知道怎么的,天气越来越干旱,冬天还冷,粮食产量常年走低。
而且田沼意次还突发奇想,他想把江户附近的印蟠沼和手贺沼的水放干,开发成农田的神操作,又遭遇了重大失败。
这两沼泽位于后世千叶县我孙子市附近,不过此时的面积非常大,可不是后世那两小湖泊。
田沼意次为了把这两大泽开发出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了快二十年,但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让幕府背上了极重的财政负担。
而此时的日本,虽然有各种金小判、银判作为货币,但主要的税收和等价物还是稻米。
所以田沼意次在与复兴公司的贸易中获得好处之后,就起了小心思。
他想利用日本国内米贱银高的特点,反向通过贸易从大虞获得白银,再把这些白银折算成米,用来填补财政上的巨大空缺。
这真是倒反天罡了,历来日本都是将银矿出口,用来换取中国货物,以至于出口多了自己都不够用的,还真没听过反向引入白银的。
嗯,也不是不想,而是日本几乎所有的物产,都要用来换中土产的各种急需品,他们没资格反向引入白银。
但在莫子布这,那是相当可以的。
“当然没问题,不过商社大佬,皇帝近臣郑公锦水,托在下带了个话,郑公建议首座阁下直接用大虞的银元。”说着,魏永和递上了六七枚大虞银元。
田沼意次接过来一看,果然制作精良,纹十分精美,还有十两银元、五两银元、一两银元、五钱、一钱等等面额,用起来也应该很方便。
不过,好像不太足称。
“当然,大虞的银元是按照库平七钱三分来造的,对于泰西夷人,皇帝陛下自然是按照一两银强行兑换。
不过日出之国的文华源自中华,咱们算是自己人,皇帝陛下愿意就首座阁下兑换的银元,按照八钱三分来算,中土只收大相国一成七的锻造、损耗和运输费用。”
田沼意次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一来,又能多出一成七的收入。
不过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学着汉人的样子,朝右上方拱了拱手。
“中土皇帝仁德,外邦感激不尽,不过小邦穷苦困顿,还请魏君与郑公言语几句,请他奏明光中陛下,请再让一点吧。”
魏永和一听,这是讨价还价啊,那生意就是成了。
他见田沼意次态度没有那么高高在上了,于是故作沉吟,显得很是为难的说道:
“此事事关重大,哪怕就是让一分,也是天大的利润,空口白牙,小人也不好去分说。”
“你有什么要求,但说无妨。”田沼意次抬了抬手,示意魏永和直说。
魏永和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稍微把头靠近了田沼意次一点!
“光中皇帝确实仁德,但也离不开复兴商社大老郑公的进言,如今他要开发台湾岛,颇缺粮食,还请首座继续行点方便。”
田沼意次脸上听完,脸上阴晴不定,因为他有些搞不清楚,这位天子近臣,复兴商社的大老郑锦水,是要干什么?
这两年多来,复兴商社一直在溢价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收购日本的铜、硫磺、硝土、裱物、生丝、中药材等。
这些玩意,除了铜以外,中土都不少,用得着到倭国高价收购吗?
收购了,他又卖得出去吗,就算卖出去了,还能有利润吗?
按说,能做皇帝近臣的,应该不是傻子,可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或许,就是为了让大虞的银元进入日出之国,来赚这一成七的铸币钱?
田沼意次确实是不理解,不过,有钱不赚王八蛋,这些年中土的高价收购,让幕府和一些跟幕府关系密切的大豪商,都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光是田沼意次知道的,下面幕府辖地和各藩都把大量稻田改成了桑田、药材田。
大量沿海农夫把地都荒废了出海去弄裱物,但仍然不能满足中华的胃口。
钱太好赚了,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难道他们是想以此拿捏日出之国臣服,要是不听话,就不跟我们做生意了。
这.这不就是朝贡的加强版吗?
这是日出之国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当然,也有人提醒田沼意次,这样下去,日本自己的粮食会不够吃的。
但是,田沼意次在财政上的窟窿太大了,他根本不敢放弃这个重大财源。
粮食不够吃,不过出点乱子,要是财政窟窿堵不住,搞不好哪天某个旗本,就会把他捅死在这白书院的松之廊下了。
要知道,赤穗事件中,赤穗藩藩主浅野内匠头在这在刀捅吉良义央大腿的事,但现在还被人津津乐道呢。
这江户城,到处是有资格带刀的武士和旗本,杀个人不要太轻松。
再说了,江户幕府的首任大将军家康公就说过,‘使农夫半生不如死,是一种政治的奥妙。’
没粮食吃好办,反正日出之国的人太多了,饿死一些就能解决粮食问题了。
嗯,确实没毛病,但是田沼意次很快就会明白,在日本历史上,天明这个年号的含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