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太上皇,您老又得挪窝了
第580章 太上皇,您老又得挪窝了
紫禁城,兴唐阁,今日是内廷枢密大臣梁国治乞骸骨告老还乡的日子,因此十分热闹。
不但内廷的侍从文官司侍中,参谋军官司军师祭酒在,外朝的内阁辅臣,各部尚书,除了不在南京应天府的,都过来了。
莫子布的这个大虞朝,跟他本人一样,展现出了一种极致的缝合能力。
按理说,这内外朝并行,一定会造成互相争权夺利,龃龉不断,但实际上,就目前来说,内外廷非常的和谐。
因为在莫子布的掌控下,内廷侍从文官司实际上就是个没有批红权的司礼监,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披红的权力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在内廷枢密大臣手里。
而侍从文官司的翰林,七成是从正统官员,主要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各部、大理寺、御史台以及各府县官员中选取有两三年施政经验的官员。
其余三成,则是皇帝通过各地名士、勋臣的察举,或者亲自拣选征召的非进士出身官员。
嗯,实际上这就是后世共和国的中储干部的中央选调生、定向选调生和非定向选调生,莫子布直接抄袭的。
这三种选调生进入了内廷后,一般任职三到五年,优异者再就会被皇帝放出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外朝的阁老、部堂很多都这样度过金。
七成给正规进士,避免了他们不满,三成掌握在自己手里,使莫子布有足够的权力,驱使官员们去往艰苦地区,比如西域、青塘、南洋等地任职。
因为只要你入了皇帝的法眼,哪怕考不上进士,前途也能不错。
那么在科举上卷不过,但确实有干实事能力的,往往就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而内廷的参谋军官司,实际上就是皇帝指挥近卫军和海军的军事机构,他们与外朝其他部门,根本没有多少冲突。
外朝任何人,包括勋臣,也没有谁胆子大到来插手近卫军,这可是夷族的大罪。
“陛下,老臣若是身体康健,是真希望再为您效忠的,只可惜沉疴泛起、气力不济了。”梁国治还真不是在客气,他是真挺喜欢在皇帝麾下干事的。
如果让梁国治用一个词来形容皇帝的话,那一定是规矩。
这位光中皇帝,是梁国治生平仅见最守规矩制度的皇帝,似乎他从小到大都一直在规矩中长大的一样。
在光中皇帝身边任事,完全不像在乾隆身边那种伴君如伴虎的战战兢兢,虽然压迫感还是很有一些,毕竟是九五之尊。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不踩皇帝红线,不违反规矩,至少人身安全等等是有保障的。
因此,此时的大虞,官员比起满清时期,非常敢于任事,发现问题也往往能快速指出,上下纠错能力非常强,效率相当高。
“枢相不要说的这么伤感,内廷和禁宫行走之权,朕是不会收回的,以后枢相身体好点,随后可以进宫来。”
莫子布其实也有点舍不得梁国治,这位是个非常厉害的事务官,尤其擅长资源调配,通融上下。
大虞朝这些年四处征战,后勤钱粮抚恤等各方面保障工作,都是梁国治搞定的,不但一点错误没出,还非常高效且并不如何扰民。
首辅夏国公李献文就曾说,梁国治保障后勤,筹备军需,有诸葛武侯之能。
“老臣,叩谢陛下隆恩。”梁国治十分感激,颤颤巍巍的就要下拜叩首,莫子布赶紧把他扶住了。
“陛下,倭国虽然基本大定,但还要注意一点,倭国自古就游离于华夏的边缘,一千多年来都是有自己中心的。
现在陛下将他们武士以上全部纳入华族,虽然武力上可以征服,文化上也算是能讲得通,但在人心上,还要多注意。
因此,臣建议最好是能让琼国公或者蔡国公前去倭国坐镇一段时间,等到倭人习惯从今以后没有京都在东瀛之后,方才能说完全收服。”
梁国治说的,其实有点类似中心论,倭国一千多年来,都习惯了有自己的中心,现在贸然改变,他们一时间是很难适应的。
在长达一千多年惯性的驱使下,一定会有人再试图于倭国建立一个中心,不愿意成为边缘化的一员。
这种没有安稳中心的征服,天长日久反而会助长离心力。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派个皇室近亲去坐镇个十年八年,慢慢把倭人的内心扭转过来后,再来破除这点,是最好的方式。
莫子布心里明白,如果没有他刚才的推心置腹,梁国治应该不会这么建议,毕竟倭国这么远,拣选宗室去坐镇,跟封藩国没什么两样。
万一琼国公和蔡国公这两皇帝兄长过去,起了不该有的心思,举荐者也是要担责任的。
“其实最合适的人选,还是让太上皇过去,老臣听说,他年底就会从南洋回来,以太上皇精神之矍铄,地位之崇高,坐镇倭国,最为合适。”
莫子布还没感慨完毕,梁国治又进言了,这是个更得罪人的建议,以太上皇莫天赐这年纪,去了倭国,基本就要死在那边了。
但是,莫子布摸了摸下巴,他老爹莫天赐还真是最合适的人选,能力够又不担心会反叛,哪有老子造儿子反的。
更重要的是,莫天赐的身体完全扛得住。
历史上,莫天赐是今年去世的,但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郑信中了阮文惠的反间计,逼迫莫天赐自杀的。
而在自杀之前,莫天赐于1780年,也就是八十岁的时候,郑信赐给他的暹罗侍妾,还为他诞下了最后一个儿子莫子添。
而且这还不是孤例,因为1779年,莫天赐七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得过一个儿子莫子浚了。
这是真的逆天啊,七十八岁还纳了两个妾,七十九、八十连续还得了儿子。
这个时空也一样,莫天赐这太上皇人老心不老,镇守暹罗时纳了两房侍妾,前年才给莫子布添了一个弟弟,照样取名为莫子添
嗯,也就是说,我莫大皇帝这会还有个两岁都没满的弟弟。
这是真的离谱,身体要不要这么好啊,莫子布估计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老爹莫天赐活个九十多岁,应该轻轻松松的。
想到这些,莫子布把心一横,“多谢枢相提醒,朕这就去信太上皇,想来他应该不介意跑一趟倭国。”
说完了倭国的事情,梁国治又对莫子布说道:“高丽人性偏狭,好妄言,喜怪力乱神之事,貌似恭敬却最喜欢两面三刀。
其国中士族过多而地贫民穷,是以上下生计艰难,哪怕蝇头小利,也会锱铢必较。
例如高丽百姓越界北上之事,满清康雍乾三代都屡次下旨申斥,甚至派专员前往督促。
而李朝国主每次都是当面应答非常恭谨,但追回百姓总是敷衍了事,当然也有李朝之主根本驱使不动下面穷困的两班之原因。
是以臣建议,陛下要让高丽人真正循规蹈矩,光是如满清一般申斥,督促,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必须要下重手,才能取得成效。
更重要的是,满清入主中原这一百多年,高丽人表面上伏低做小,内里实际上以东海大明自居,认为天下大明止在朝鲜,十分鄙夷满清。陛下若想要他们像侍奉大明那样侍奉大虞,恐怕单单收拾李朝之主李祘还不行,必须狠狠打击他们国内的两班高门。”
梁国治所担心的,就是莫子布酝酿了这么久,罪名准备了一大堆,结果高丽人一服软下跪,就会想着饶恕他们。
而恰恰要达成目的,就必须用最严格的手段对付他们,只有把刀夹在脖子上,高丽上下才不会继续耍小聪明。
且高丽上下如今轻视中原,不出重拳就想要如同当年大明那样收服,肯定是不可能的。
“朕知道了,一定不会让高丽人钻了空子。”莫子布在郑诗诗那边说的轻松,好像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但实际上他想的与梁国治一样,高丽棒子想要仅仅表面功夫做得好,实际上一点也不改,就用总价五千两都不到东珠,换取莫子布完全原谅,简直是在做梦。
莫子布已经准备好了,至少要从李氏朝鲜身上,十年时间弄出去一百万朝鲜人到南洋当半农奴,这才会考虑放过他们一马。
“臣最后一个建议,那就是哪怕是倭人与高丽人去往南洋,陛下还是不要直接把他们当成奴隶。
我中华,一直都是不支持蓄奴的,这是数千年来的总结教训,这蓄奴蓄到最后,最经济,最便捷的蓄奴方式,其实是把自己的子嗣当做奴隶。”
啊?
莫子布还真没有想过这方面,“枢相,为何会如此呢?”
梁国治苦笑一声,“一来我们中华,有收下人做干儿干女的传统,这样可以用亲情和道德来驱使、约束。
二来哪怕就是让高丽人与倭人为奴,相当一部分百姓也养不起多少。
那么他们最经济的方式,就是买上几个和女或许新罗婢,不但要驱使他们干活,还会霸占她们的身体,然后诞下庶子当做奴隶使用。
这是最经济获得奴隶的方式,六七岁就能帮着干活,十来岁基本什么都能干了,不用给工钱,可以用父亲的身份任意打骂,铁链加棍棒就是全部的付出,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莫子布忍不住在内心打了一个冷颤,因为梁国治的预言,很可能会是真的。
也确实是真的,后世的米利坚,最底层的蓄奴就是这种搞法,特别是在绝大部分州表面废除奴隶制之后。
白人农场主强暴黑人女奴,生下一堆生理上是奴隶主儿子,但实际上就是奴隶的人,供这个父亲压榨。
而这还是黑白人外貌差异极大的情况下,若是在中华这边,和女与高丽女跟汉女差别并不大,甚至暹罗、缅甸女跟汉女的差别,也远没到黑白女差别那么大。
若是出现这种情况,你根本无法一个个来鉴别谁是汉女生的不能为奴,谁是和女、高丽女生的。
搞到最后,一定是大量汉女也会被用各种手段弄到南洋,成为事实上的女奴。
梁国治看到莫子布的表情,知道皇帝已经明白这种后果了。
“陛下,我中华历经数千年,在这东方世界屹立不倒,自三皇五帝开始,传承一直没有断绝,礼仪道德,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如今传到此时,若是还要放纵蓄奴,于礼不合,有伤道德,更损陛下仁德,贻害无穷啊!”
听到梁国治这么说,莫子布第一次从文化和道德层面来审视这件事,这确实是个问题。
别说中华这样的自古道德之国了,就是立国起就坑蒙拐骗、欠钱不还、翻脸不认人的米利坚,在几十年后也扛不住,开启了废奴之路。
哪怕南北战争有北方要想经济殖民南方的意图,但推翻奴隶制,降低奴隶制给米利坚带来的道德、文化和经济负面影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朕何尝不知道此点,但若是么没有这几百万高丽、和族农奴,南洋根本不可能得到快速开发,好多地方甚至在占领后也会被丢弃。”
“那就考试吧!”梁国治早有预案,也符合儒家社会喜欢用考试选拔人才的传统。
“每个下南洋的和族、高丽人都签订十到十五年的合同长工契约,到期之后,如果能说官话,知晓中华历史,就允许他们转为华族。”
莫子布点了点头,这也是个不错的选项,莫子布也考虑过,当然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会比较麻烦,但这反而是个解决问题的好途径。
。。。。
南洋,兴唐河仙府,莫氏武定宫。
此时快到冬季,从大陆到南洋船是顺风,专门传递信息的话,还是跑的很快的。
莫天赐正在看着十九岁小妾和两岁的儿子嬉戏,没有一根白发,不算特别苍老的脸上露出了宠溺的笑容。
莫天赐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有一半琼岛黎族血脉的小妾,把她当成了一个宝。
嗯,任谁在八十三岁还能有一位十九岁的红颜,那肯定是异常宝贝。
就在这温馨的时刻,当我们老而弥坚的太上皇打开长子琼国公莫子潢写给他的私人信件时,立刻勃然大怒。
“畜!”莫天赐本来是想骂儿子,但想想那是皇帝,只能强行忍下并立刻改口。
“这是哪个畜生给皇帝建议的,朕八十有三了,还要去东瀛卖命!”
“不去,老子哪也不去,老子就在这河仙府养老了!”
看到老爹发火,八岁的第六子莫子泩立刻抱起弟弟莫子浚,然后对着眼前的姨娘眨了眨眼睛。
历史上光复河仙,勉强算得上中兴之主的莫子泩此时虽然还小,但已经非常聪明且能懂很多东西了。
老爹啊老爹,你可不能得罪五哥,儿子我还没有爵位呢。
这个黎族姨娘也特别聪明,不然也不可能把莫天赐哄得这么宝贝她。
“陛下,妾听说东瀛乃是华国,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远不似河仙这么热,更适合陛下精养。”说着,她眨了眨好看的眼睛。
“太上皇,东瀛可是有很多藩国的,您要去坐镇,陛下难道还给个三五十万石的藩国给您吗?”
莫天赐看着小美人的脸,总算是冷静下来了,对啊,自己还有两个儿子没安排呢。
“哈哈哈哈,还是你聪明。”莫天赐大笑几声。
“六郎、七郎未来如果不能做亲王,在倭国做个亲藩,那也不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