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
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
与民间的欣喜若狂不同,朝堂上对于此事的反应,却很有些耐人寻味。
阁臣们最开始以为这事是皇帝默许的,毕竟出身皇帝家仆的前首辅大学士,现任内廷枢机大臣林通,都出面按下了缅王的奏章。
这要是在大明,林通就相当于首辅大学士卸任之后自宫去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样的人出面,你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信啊!
结果就是,皇帝还真不知道。
这可就把阁臣们给害惨了,他们间接成了帮凶。
而且,如今的大虞朝,外朝虽然还掌握着行政权,可是在税收、国防、藩臣等等方面,还是被皇帝控制的内廷挖去了好大一块权力。
现在,连属于外朝的封疆督抚都走内廷的路子,那这外朝还存在干什么,不如直接大家都去当内廷任职算了。
真是反了天了!
所以这些天,阁臣们忙着入宫请罪的时候,也在酝酿着要给陈秋泽好看,哪怕现在你有大功动不了你,后面也要好好收拾。
甚至有阁臣放言,外朝的文官,不能再让有爵位者担任,然后就被首辅罗芳柏给赶了出去。
因为罗芳柏他本人,就因拿下嘉庆省的功劳,爵封坤甸伯,他是丞相,也是勋臣。
不过这事,确实对大虞朝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莫子布特意召见罗芳柏,很明确的对他说道:
“如今之势,外朝如果继续只着眼于神洲大陆,但肯定是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
长此以往,那么神洲大陆之外的事情,朕就不得不成立另外的衙门全部接手了。
到时候大虞可能就会变成两个衙门,甚至是三个衙门来行政,朝廷的威望,恐怕要大大降低。
虽然从短期来看,此事对朕有利,因为我可以控制三个朝廷,轻易调配天下间所有人力物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于国家有大害,甚至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此举如同大明朝昔年把藩王圈起来养一样贻害无穷,朕绝不取。
所以阁臣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外朝的朝廷,真正成为大虞的朝廷。”
坐在小凳子上的罗芳柏,算是彻底摸清皇帝的脉络了,原来让他这个曾在南洋开疆拓土的人来担任丞相,还有这么一重意思。
罗芳柏回头想了想,现在大虞朝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朝廷中枢对于东北、西北、东洋、南洋四个使司确实没多少控制权。
这三地,实际上更像是皇帝的私人封地。
西北和东北就算了,要集中力量作战,就必须要在当地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
东洋也因为有太上皇坐镇,且全是镇藩,朝廷少插手也没啥大问题。
但是南洋,如今基本体系已经形成,也不需要像太上皇和宁夏郡王李献文这样的强力人物坐镇,确实到了收回中央朝廷手中的时候了。
这次陈秋泽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朝不太了解南洋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判断汉川具体情况。
又因为反正是皇帝在掌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处理显得有些消极,结果导致陈秋泽选择投机取巧。
“臣明白了,回去一定好好总结,五日后拿出一个基本方案来请陛下过目。”
罗芳柏点了点头说道,对他来说,知道皇帝的意思,那一切就都好办了。
“南洋共和议会大势已成,未来神洲大陆也会照此例,丞相可召集阁臣与各部尚书讨论,一味拒绝面对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既然要将南洋纳入朝廷施政范围,那么朝廷官员就要正常去南洋任职。
内阁要做好宣传,不要让下面治理地方的官员,觉得去南洋就等同于流放,以至于消极怠工。
官员的选拔也要更加仔细,南洋可不比神洲,把治理神洲的经验照搬到南洋,是肯定要出问题的,要充分尊重当地现状。”
罗芳柏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一一记下,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莫子布又叫住了他。
还是担心啊!
莫子布真有点怕了这些文官了,主要他们两次把天下治亡的经历,给了莫子布极大的心理阴影。
“还是分两步走吧,朝廷先将日南、嘉定、泰平三省纳入,下一步再考虑其他省份。”
现在大虞朝廷在南洋,除了广南省被划入岭南范围,从而与神洲大陆无二外,其余地方外朝的力量,都还很弱。
基本上知府以下的官员,都没经过朝廷任命,全是莫子布直接授意当地督抚安排,然后把名字报给吏部造册的。
甚至就是南洋各省的督抚,也不是朝廷任命,而是皇帝任命了,再扔给吏部办一道手续而已。
鉴于这种情况,其他南洋省份也还处于拓殖关键时期免得搞出乱子,还是先只把已经安稳的日南、嘉定、泰平三省划过去吧。
。。。。。
从武英殿出来,罗芳柏回到阁臣办公的文楼,刘墉、钱大昕、郑锦水等阁臣和尚书们早就在此等待了。
罗芳柏把皇帝的要求简单说了说,钱大昕就露出了苦笑。
“陈秋泽是动不了了,陛下要鼓励这种对外扩张,隐含着还有点责怪咱们不上心拓殖的意思。”
“确实有点。”郑锦水听完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基本上可以说是被皇帝安插进内阁的,但既然进入了内阁,那就不可能只做皇帝的应声虫,还是要稍微有点自己的见解。
“看来共和议会是不可避免的了,丞相,诸位阁僚,我还是建议在矛盾没激化前,尽早让一步,咱们把这共和议会当成都察院就得了。
只不过共和议会这个都察院不再是东华门外唱名者独享,而是会与其他人共享。”
兵部尚书陈韶昶是广南人,曾经去过欧洲游学,是以对外面的局势很了解,他听了郑锦水的话后,也跟着说道:
“如今看来,让农工商三个阶层参政议政,已经是大势所趋,且大虞朝的官员,权力之大,风气之宽松,已经是历朝罕见,现在受一点监察,也不是什么大事。
看看欧罗巴的法兰西吧,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帝国就不可能由一个阶层一家独大。
如今的局面,其实就是读书人已经不可能独自来推动这个国家前进了,其他阶层出了力,自然有资格要求权力。”
作为广南大儒,陈韶昶还是很有见解的,共和议会能出现,就是因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已经不全是从科举出身。
农工商三个阶层,都出现大量出色人才在推动社会进步,那就不可能不给他们权力。
这底层逻辑,其实跟法兰西大革命是一样的。
只不过中华帝国由于盘子大,能分好处的地方多,政体和社会阶层也远没有法兰西那么僵硬和黑暗。
所以不会爆发大革命,甚至很难有激烈冲突出现,而只是进行一些制度上的修正。
“是的,科举之路不能满足天下英雄的进步之路,共和议会作为替补也不错,至少可以缓和矛盾。
至于被监督,就如郑阁老所说,当成民间都察院就是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谨身殿大学士钱大昕也赞同。
他当然会赞同,自从皇帝为了给他敬重、怜惜的十六岁殉国英雄夏完淳延续香火,把跟夏完淳有一定血脉关系的钱大昕定为夏完淳后人之后,钱家在江南的地位就突飞猛进了。
至今,钱大昕兄弟这一脉,已经是松江府的大豪商之一了,下面的子孙不想进学,进不了学的一大堆。
如果真要开共和议会,钱大昕或许会权力受损一下,但他那些子孙可就都有免死金牌了。剩余几个人,比如次辅文华殿大学士刘墉,华盖殿大学士王杰等,他们是北人,就算开共和议会也暂时不会开到他们那里去。
他们巴不得让南方先开,然后他们去参考一下,观摩一下,等到共和议会开到北方了,让子弟们抢先卡位,是以也没有意见。
事情,很快就获得通过,只不过在后世人看来,未来的共和议会依然是大豪商、权二代的游乐场。
但以莫子布所处的时代,也就只能做到这样了。
这样的大时代,底层承担一些做牛做马的苦,总还是能分到一些红利。
没有让英法那种底层工人平均寿命五年的恐怖在中华发生,莫子布就已经费了很大劲了。
。。。。
农历八月十三,汉川省彻底拿下的余波还没有散尽,莫子布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
先是内廷枢机大臣林通因病告退,皇帝挽留后准许,命他在家休息三个月后,南下广州担任三忠祠太学的山长。
这就是妥妥的贬斥了。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在惩罚林通隐瞒奏章之罪,也算是给朝廷高层一个交待。
日后谁再敢做陈秋泽那样的事,你就得想想,是不是有个林通这种级别的大人物,用前途给你担保。
但真正的明眼人还知道,林通这是在激流勇退。
这位恩平侯内外朝都当过一把手,年富力强,岭南勋臣把他当成了在朝中的代言人,甚至很多皇妃都在找路子巴结林通。
据说枢密使武文勇知道此事后,都忍不住佩服的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林通如果不在此时激流勇退,那么过不了几年就会变成胡惟庸,甚至比胡惟庸影响更大。
真到了那时候,全家上菜市口不过是早晚的事。
而林通现在能控制住人性对权力的渴望,就是在救全家的性命,而且以后也未必就没有起复的时候。
林通去职之后,莫子布提拔原广南巡抚、香茶伯陈盛嘉为内廷枢机大臣。
此人出身顺化京汉高门,是原次辅香茶伯陈太理的儿子。
陈太理三年前去世,陈盛嘉承袭了爵位,此后一直在父亲墓前结庐守孝,如今三年之期已满,正好召来做事。
且陈盛嘉已经五十七岁了,为人忠厚,虽然能力不算太高,但胜在听话,嘴巴严,当莫子布的传声筒,那还是合格的。
至于闹出事,但又立了功的陈秋泽,莫子布给他加了一个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衔,荫长子为锦衣卫指挥使,次子为亲藩男爵。
这看似赏赐并不低,但考虑到陈秋泽解决了缅王孟云,是以,这样的赏赐,显然并不能酬功。
要知道,此战中,上元县的吴达斩首三十一级,就给了只比男爵小一点的镇守使。
作为主帅,陈秋泽之功,若是正常情况下,是可以给一个亲藩方伯,甚至是内勋伯爵的,考虑到他已经是内勋伯爵,那至少要给个君侯。
如今这么来,算是小小的警告吧。
同时,莫子布又命南洋总理大臣郑淼赶回朝廷,不过不是训斥,而是温言抚慰。
上次董金凤事件后,莫子布在文华殿飞踹郑淼,可能确实把他吓着了。
这可不行,莫子布目前没有合适的南洋总理大臣人选,还是要郑淼继续顶一段时间,这位置位高权重,不能让他继续摆烂,叫回来鼓励一番,叫他继续卖命。
然后就是内阁又多了一条规矩,今后凡是涉及军情、藩臣、外交的,无论大小事,必须立刻呈报皇帝。
最后,莫子布同意了陈秋泽的奏疏,改阿瓦城为归德城,将其作为上川省的省城。
上川和汉川两省,也以阿瓦为分界线,阿瓦向南四十公里为汉川省,其余包括缅北为上川省。
就在这一片欢乐又带着点古怪的气氛中,莫公泽终于到达了松江府嘉定县。
本来莫公泽是从上川去云南,然后准备入湖广顺着长江直接到南京的。
结果到了昆明后,他想了想,已经回了国,不过粤西祖宗祠堂去看一眼,确实说不过去。
于是他又从云南去了广东,到粤西雷州海康县祭拜完毕,随后才乘船走海路北上。
在广州的时候,由于路程和时间紧张,他没有在广州城多停留,自然也没到佛山和广南下龙这样的煤铁基地看过。
是以此时,他到了嘉定县后,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此时的嘉定,五金闻名天下,枪炮生产也名列全国前茅,是一座真正的工业之城。
莫公泽在这里,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布鲁塞尔,甚至是不同于巴黎的场景。
整座城市,仿佛泛着一层黑色的光芒,一点也不像江南水乡,码头上,大量的运煤、运铁车来回穿梭,每个人都是急匆匆的。
搬运的工人在中秋节的冷风中,仅仅身着短衣、短褂,扛起跟他们人差不多重的重物走的还挺快,看起来非常健壮。
一声铜钟敲响,好像是放学时间到了,大量身穿白色或者青色,看起来像是小号军服,头上带着黑色大帽的中学生,从学校里面猛地涌出,瞬间就占据了整个街区。
莫公泽甚至看到,这些十几岁学生的手里,基本都拿着木制的假枪,腰间还悬着不知道真假的刀剑。
“果然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果然是人间天堂,中学就进行军事化教育,这在神罗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
莫公泽情不自禁的说道,这些学生只要在学校进行一定的军事化教育,到了十五六岁拉上战场,那就是最好的兵源。
甚至是他刚才看见的那些工人,发把枪稍微训练,也是不错的雇佣兵。
而这样的素质的兵源在欧洲,那是非常珍贵的,但在这嘉定城,却显得如此平常。
学生们在大街两边乱哄哄的打闹,忽然有人抬头看见了莫公泽的马队,以及马队打着的白底红日月皇命旗。
霎那间,根本没人指挥,但是正在打闹的学生们飞速集合,很快就按照班级为单位,组成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
速度之快,已经和正规军差不多了,显然是长时间训练的结果。
“为了陛下,为了帝国!”
“重拾河山,再造汉家!”
“向拓殖的英雄,致敬!”
清亮的声音响起,仿佛空气都变炽热了,在几个从学校里跑出来的军事教官带领下,十二三岁的小朋友齐声高喊。
喊的同时,学生们还做了一个叉手礼,不过是把双手高举到下巴位置的,这在目前的大虞,算是一种军礼。
莫公泽浑身一麻,他没有说话,也只是在马上行了一个叉手礼。
路边的人越集越多,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带着几分激动的在不停喊叫,眼中全是对开疆拓殖,为子孙占领大片土地勇士的崇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