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84章 一生功名半成雪

      第684章 一生功名半成雪
    大宛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与回部之间,隔着绵延万里,高耸入云的天山山脉。
    南边则是葱岭(帕米尔高原),海拔七千多米的共产主义峰就挨着不远。
    要翻越这些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恐怖的高山,是相当困难的。
    且半山腰以上的冰雪哪怕在夏季都不会融化,想在冬季穿越,几乎就是不可能。
    这也是浩罕人看不起回部缠回的重要原因,浩罕人控制着几个建立在天山山脉上的关键要塞,每到夏季就出动兵马到回部来打草谷。
    冬季把要塞门一关,只需要一二百人驻守,回部拼尽全力也打不上去。
    历史上中原王朝征伐大宛,主要是走北边,过纳伦河去碎叶,然后向西走怛罗斯,最后从怛罗斯迂回南下,堵费尔干纳盆地谷口。
    当年高仙芝就是走的这条路,只不过在怛罗斯功败垂成而已。
    清朝同治大乱后,白彦虎这畜生狗急跳墙,也都是选择北上走碎叶,而不是去翻这座天山,足以见路途之艰险。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李兴泰就找到了一条,这是他在死人堆里保下来的几个浩罕人提供的。
    这些浩罕人原本是边境走私商,被浩罕总督穆罕默德.艾马尔强征,为了保住命就把他们常年走私的地图给交了出来,还愿意带路。
    而李兴泰得到路线之后,立刻让白莲宗出身的齐林和旗将保宁去走了一趟。
    这两人用二十一天的时间,以两百人的队伍减员十一人的代价,摸到了大宛盆地的边缘后,就赶紧回来汇报了。
    夏季能过,但几千人不行,因为动静大了会被到山上放牧的小部族知道。
    冬季基本过不去,但是到附近放牧的部族也没了,不会被人发现。
    非要走的话,若是选精锐,路途中死伤几百人也肯定能过去,这就是李兴泰去找阿森要人的依据。
    而具体这条路的分割点,就在后世南疆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附近。
    从疏勒(喀什)向西,顺着国道3013到达乌恰县,然后走省道309到达康苏镇,最后到达乌鲁恰提乡附近。
    这一路并不难走,因为有一条疏勒河的支流克孜勒苏河提供明确的前进方向,后世的国道和省道,基本也就是沿着这条河谷修建的。
    到了这里后,一般前往大宛盆地就需要转向北走大路,过浩罕人控制的卡曼察要塞。
    但这显然不行,那种三千多四千米还垫着雪的要塞,只需要几百人驻守,就很难打下来,因为部队没法展开,你就是十万人,能正面作战的也就是四五十人。
    所以到了这里后,真正的难走的路才开始,队伍继续向西,在冷风中翻越积雪能到膝盖的铁叶尔里叶克岭,横穿基萨尔-阿赖山脉,最后找到一条无名河。
    这是贯穿费尔干纳盆地的锡尔河的支流,顺着河流一路走,就能直接冲到浩罕城,连安集延都不用过。
    李兴泰在山岭下,做了最后的动员,“所有骡马,都要在此刻全部丢下,因为它们没法翻越这座山。
    所有人,除了两把来复枪,两把刺刀和相应的火药与燧石、子弹以外,唯一能带着的,就是一壶灌满了蜂蜜的高度酒和一袋这样的炒面。”
    李兴泰拿出布袋子里的炒面晃了晃,这玩意就是志愿军吃过的同款,只是没有高粱,全部由小麦加盐、白砂和芝麻炒制。
    毕竟当年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国家百废待兴,根本没法做到如此精细,但李兴泰就三千五百人突袭,自然可以配置高一点。
    “我们有三百八十里的路程,至少要走八天,但一人最多只能带六斤炒面,吃完了就只能饿着,掉队了就只能死在这冰天雪地。”
    李兴泰的话,残酷又现实,但这还没完,真要就这么两杆燧发枪,没有任何重型武器进入大宛盆地还没有口粮,万一遇到啃不下来的城市,那就坐蜡了。
    所以,就算大炮没法带,但炸药必须要带上,至少可以用它来爆破。
    另外士兵要是自己背着两把枪、八斤炒面以及其他零零散散的东西,负担也很大,必须要有办法来减轻。
    而李兴泰的办法,就是正常士兵只带一把枪和口粮,其余的让其他人用爬犁拉着。
    只是这种翻山越岭,拉着爬犁可不是轻松活,几十上百斤的重量,几乎全部靠人力。
    那么可以想象,被选中负责拉爬犁的,虽然进了大宛盆地后可以不用承担最艰苦的作战任务,但行军途中的伤亡,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在这些人的身上。
    补给不足,体力繁重,无法好好休息,还要面临冰天雪地,八天下来丢掉性命并不奇怪。
    “没什么好说的,少校以下十抽一,抽到的就拉爬犁,哪怕你死在半路,功劳也给你算首功。少校以上军官中抽两个,也去拉爬犁!”
    说完之后,李兴泰亲自把十个写了‘中’的纸团,放进了装着九十个什么也没写纸团的陶瓮中,准备一百人一抽。
    不过在抽签之前,李兴泰环视了一遍麾下的士兵,沉声说道:“是家中嫡子的出列,兄弟在军中的,兄长出列!”
    士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约有二百余人出列,超过一半都来自他从皇太子莫洲森那里要来的羽林近卫。
    能混到皇太子身边的,出身大贵族的可能是旁系,但是其中外藩镇侯,亲藩君子君男甚至方伯家出身的,基本都要嫡子才能做到。
    李兴泰对着他们行了一个叉手军礼,“吾等同行至此处,我李兴泰作证,你们有足够的勇气与决心参与此战,诚为我中华的好男儿,但是今时,我命令你们全部返回,将军马带回疏勒。”
    “二王子可是看不起我等,到了这里却将我们遣返?”南洋南暨省万隆君侯林通火的长子林逢甲,很是不满的问道。
    李兴泰摆了摆手,“军中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命令已下,世子就执行吧。
    我李兴泰不做绝人后嗣的事情,就像我们家,不会让我兄长去冒风险一样。”
    说着,李兴泰往后一指,“叶恩平,你也出来吧,你不用去了。”
    被李兴泰指到的叶恩平,十分诧异也带着几分不爽的从队伍中出列了。
    此人乃是东莞道滘人,祖上是跟随张家玉的抗清英雄。
    在莫子布准备打回广州之前,叶恩平之父叶廷泰和伯父叶廷保,与陈子壮侄孙子陈绍成一起在广州刺杀两广总督保德。
    其中叶廷保和陈绍成牺牲,叶廷泰完成任务后成功突围,被封镇国将军,随后又在北伐中立功,封东莞伯。
    他牺牲的伯父叶廷保则追封博罗侯,谥号壮。
    “二王子,你别搞错了,我可不是长子,上面还有一个兄长呢。”叶恩平装出一副疑惑的样子说道。
    李兴泰白了他一眼,我知道你伯父博罗壮侯的嗣封诏书下来了,你很快就要过继,快滚吧。
    叶廷保的博罗侯是追封的,按照大虞朝的律令,无子追封者,能获得的就是一个封号和坟墓规格而已,并无爵位可以传下来。
    所以活下来的东莞伯叶廷泰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过继,因为叶恩平两兄弟是双胞胎,严格来说是不存在谁是长子,俩人都可以继承爵位的,所以过继的事情一直就拖下来了。
    最后还是莫子布额外开恩,不想叶廷保绝嗣,于是恩赏叶廷保的嗣子可以继承一个镇国将军爵位。
    这虽然没入勋爵,但也是伯爵之下的第一等民爵了,是以过继的事,就提上了日程。
    把这些家伙赶出去之后,李兴泰留下了特意带着的几百只羊,全部杀了炖肉,带不走的酒水也全部拿出来。
    三千余人就在这山坳中搭建的简易帐篷中,饱餐了一顿,每个人都在尽量猛吃,因为剩下来的路,就要靠他们的脂肪抗了。
    。。。。寒风凛冽,如同刀割,哪怕已经蒙面,但还是被吹的生疼,一脚下去,积雪没过小腿,再提起来须得大力才行。
    山道更是崎岖惊险,或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完全就是靠光秃秃山形成的缓坡在行走。
    所有人眼睛上都蒙着黑布,只有最前面的人才睁着眼睛探路。
    后面人则把手搭在前人肩膀上随行,然后每过一个时辰就换人,这样可以预防被积雪反射的光芒弄成雪盲症。
    吃饭那就更简单了,一口炒面,然后随后抓起一团雪,每人只有一壶一斤多的蜂蜜白酒,众人要靠着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才能止住想要喝酒取暖身体的冲动。
    随着一声声号角吹响,最前面的队伍停下脚步,第二位的队伍向前,然后是是第三位,最前面的队伍则会重新排到最后。
    开道也是一个苦活累活,不但要把雪踏散,还尽量要扫清一些,方便后面人走,所以也要轮流来。
    晚上休息则是看情况,能找到一处避风的窝子,大军就会休息,被十抽一抽中的睡在最外面,然后是军官,里面则是要承担着主要作战任务的士兵。
    这种地方,这种气温休息,睡两三个小时就要把人喊醒,动一动,免得直接在睡梦中就因为失温死去。
    当然,即便这样,还是有大量的士兵等叫醒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路行的多了,上等皮毛制成的靴子也挡不住雪水的浸透,两天后所有人的靴子中都充满了冰。
    每走一步,就感觉靴子里有利刃在扎脚指头和脚背,很多人的脚趾甚至因此溃烂发黑。
    行至第五天,队伍里的向导先扛不住了。
    士兵们能坚持,是因为这支队伍中全是精锐,有皇太子身边的羽林近卫,宁夏郡王三卫的精兵,白莲宗的狂信徒,普度慈航座下金刚,相当贵族想疯了的回良人,东洋来的狂热武士等等
    这些人不但意志坚强,平日里也是大鱼大肉喂出来的,哪个不是将军肚挺着,光靠脂肪都能比别人多挺三天。
    而这些向导可不行,他们远没有军人那么壮,意志力也没有那么坚定,能坚持走过一半多一点,实际上已经超出李兴泰的估计了。
    看着两个躺在地上,怎么也起不来的向导,李兴泰挥了挥手,让旗人保宁上前处理。
    保宁残忍的咧了咧嘴,“蛮夷就是蛮夷,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都不懂,这还没到一半,你就支撑不住,那反正就是个死,让爷们送你一程吧!”
    说着,保宁右手抽出已经用身体焐着防止被极寒天气冻脆的长匕首,左手抓着浩罕人的头发往上一提。
    噗呲!
    猩红的鲜血,猛的一下就喷洒了出来,落在大地上星星点点,极为醒目。
    另一个在地上的向导,立刻就爬了起来,腰不酸腿不疼,浑身也有劲了。
    “告诉你们,到了这里就没有回头路,仔细着点,天朝大兵打下了大宛,你们个个都是有功之臣,不但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还个个都能当巴依。”
    向导们千恩万谢的纷纷点头致谢,也多少有了些干劲,李兴泰则对保宁使了个眼色,让他去押着这些向导,避免出现意外。
    第六日,所有人的精神,都已经紧绷到了极点。
    累还是其次的,主要是面对着完全看不到尽头的高山峡谷,目之所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有种仿佛自己已经走到了天地的尽头,永远出不去一样。
    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不愿意受这折磨,睡着了就不会再醒,被稀薄冰碴子冻住的脸上,还带着诡异的笑容。
    李兴泰知道士兵们已经到了极限,而他虽然也到了极限,心里也在疑问,是不是向导找错了路,或者这些向导故意要把大军往死路上引。
    但他仍然打起精神来给士兵们鼓劲,因为他知道,要是他这统帅意志被摧毁,这支军队就完蛋了。
    因此,疲惫已极的他,还在走访各处军营,为终于能歇一下脚的士兵们讲述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故事,以及激励将士。
    “高仙芝时,兵马皆要携带重甲方能作战,负担比我们重的多,他们都没做到,没道理我们做不到。
    我李兴泰可以告诉大家,此战成功,荣华富贵不过探囊取物。
    愿意留在大宛,每人三千亩地,河中菩萨蛮每人三个,要回朝廷,通通有爵位,愿意去南洋,最低都是君男。
    如今我们就差最后一步,切勿失心丧胆,倒下最后一步。”
    董世兴,保宁,齐林,山本盛贤以及宗室莫侯德等都看着李兴泰异口同声的说道:“我等誓死追随将军,一定替朝廷拿下大宛盆地。”
    统一了人心,大军继续出发,人数已经从三千二百人左右减员到了不足三千,所有人都绷紧最后的意志,继续向前。
    。。。。
    浩罕城,此时的大宛盆地(费尔干纳盆地),实际上就是整个河中天方教神秘主义最重要的大本营之一。
    因为浩罕汗国就是趁着布哈拉汗国衰弱,一票信奉神秘主义的和卓们从布哈拉汗国分裂出来的汗国。
    自然,这个分裂再到被浩罕统一的过程,漫长又动荡,甚至两年前,大宛盆地中都还有不臣服浩罕的部落酋首在割据。
    现今的浩罕可汗是纳尔巴图,此人十四岁登位,已经在位三十年了,他是浩罕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可汗。
    当然,这个著名,不是因为他基本统一了大宛盆地,而是纳尔巴图是浩罕所有可汗中,唯一不是死于亲人或者贵族叛乱的。
    不过,他的死法也不怎么好看,历史上七年后,纳尔巴图在进攻塔什干的过程中,遭希瓦汗国的大领主尤努斯.霍贾俘虏,并被斩首。
    不过这个时空,纳尔巴图汗,是没有能力继续谋求塔什干了,因为他不得不把军队集中到安集延,以防备大虞的讨伐军。
    纳尔巴图此时有点后悔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该招惹中原王朝,特别是还顶着藩臣的名头。
    但他别无选择,因为八年前,这位好战的可汗与布哈拉汗国发生了战争,结果导致浩罕两万大军全军覆没。
    要知道浩罕总人口也就七十万左右,一战没了两万人,要不是浩罕的大小领主不愿意再臣服布哈拉,浩罕国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当回部生变,纳尔巴图为了‘回血’,几乎没有犹豫的就选择了出兵。
    同样,在回部丧心病狂的掠夺,也是为了回血,不然绝不至于那么直接粗暴。
    恩威并济的道理,纳尔巴图汗还是知道的,可是浩罕太需要快速恢复实力了,他别无选择。
    “不知道阿里姆去征召喀尔提锦人的工作做得怎么样了,没有这些人,就无法堵住来自东方的军队。”
    纳尔巴图汗嘟囔着,他口中的喀尔提锦人是柯尔克孜人的一部,居住在盆地东南的群山上,人数虽然不多,但一直是浩罕汗国最主要的雇佣兵来源之一。
    哈哈,还真是巧了。
    李兴泰逮住的向导,正好是喀尔提锦部的人,还是部落小酋首的儿子,不然也没机会搭上去回部逍遥的队伍。
    而他们用来偷税漏税的隐秘通道,正是从回部,直通喀尔提锦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