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22章 崇祯:朕决定,组建大明朱家军!

      第222章 崇祯:朕决定,组建大明朱家军!
    反应过来之后,朱慈烺一脸无奈的看向崇祯说道:
    “父皇,儿臣在什么时候说过要杀死这些宗室子弟了?”
    崇祯眼睛一瞪,质问道:
    “你刚才说的话的意思不就是这样吗?要让他们彻底从大明消失,这难道不是要杀了他们的意思?”
    朱慈烺有些尴尬的摸了摸下巴,这才意识到刚才的表述确实容易引起误解。
    于是,他赶忙解释道:
    “父王真是误会了,儿臣还真不是那个意思,儿臣不会杀他们,只是要把他们迁移到海外。”
    “然后在海外给他们划一块地方,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
    海外?
    这下子,轮到崇祯满脸问号了。
    但很快他还是反应的过来,原本充满震惊和疑惑的眼神中渐渐浮现出一丝恍然。
    他总算是彻底明白朱慈烺的计划了!
    简单来说,就是先从所有宗室中招募出年轻力壮的组建一支军队,然后让这支军队去打李自成和建奴。
    等打完李自成和建奴之后,再把这支军队和他们的家人打包送到海外,允许他们在海外建国。
    这样既能解决宗室人口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补充一些兵员。
    还能挽回大明宗室在百姓中的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宗室们真的愿意去海外吗?
    毕竟海外可都是蛮夷之地,条件艰苦,哪有大明这般富庶繁华。
    放着好好的大明宗室不当,去海外当“野人”,他们真的会愿意吗?
    反正要是崇祯自己,他是绝对不愿意的。
    再者说了,还要允许他们在海外建国,这不等于说是让他们去海外当皇帝吗?
    这种事情崇祯也不愿意啊!
    一时间,奉天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
    崇祯在御座上坐立难安,眉头更是紧紧拧成了个川字,心中的忧虑越加沉重。
    片刻之后,崇祯终是按捺不住,目光直直地看向朱慈烺急切的问道:
    “你怎么就如此笃定那群宗室子弟愿意远赴海外?倘若他们抗拒,你难不成要强逼他们?”
    “到那时,他们中或许已有人手握兵权,岂是轻易就能强逼的?”
    “稍有差池,说不定便会引发一场宗室之乱,大明的江山社稷可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朱慈烺一听这话,瞬间就明白了崇祯的心思。
    他心里明白,崇祯依旧深陷旧有的认知里,认定海外皆是荒芜艰苦、人迹罕至之地,所以宗室子弟是绝对不会愿意前往的。
    想在这里,朱慈烺先是笑着摇了摇头,然后这才说道:
    “父皇,你莫不是以为儿臣让他们去海外,是一种惩罚?”
    “不然呢?”
    崇祯依旧满脸困惑。
    “天下谁人不知,海外尽是荒芜之所,与我大明的富庶繁华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你让他们去海外,难道不是在惩罚他们?他们怎么会愿意?”
    哎!
    朱慈烺暗自叹了口气,果然古人的思维与后世相比,确实存在巨大的鸿沟。
    不过他依旧耐着性子,继续解释道:
    “父皇,你所说的那些事情皆是陈年旧闻了,若你对外面的世界稍有了解,便不会这般论断了。”
    “海外确实有荒芜之地,但更多的却是富饶之地,其富饶程度,甚至远超我大明。”
    随后,朱慈烺拣要紧的,大致给崇祯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海外情形。
    当然,他只称这些都是从郑成功那里打听到的,毕竟郑成功幼时随郑芝龙远渡重洋,对海外诸事颇为熟悉。
    崇祯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
    特别是当听闻海外有些地方的粮食可以一年三熟,还有数不尽的金矿、银矿、铜矿,崇祯就更加震惊了。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大明乃是这世间最富饶的国度,却未曾想,外面的世界竟还有比大明更为富足之地。
    这一认知上的冲击,让他内心满是震撼,实在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崇祯终于明白为何朱慈烺对此事如此胸有成竹了。
    若海外当真如朱慈烺所言那般富庶,那么将宗室子弟迁移过去的话,他们或许真的不会抗拒。
    但紧接着,崇祯像是又被什么念头击中,目光灼灼地看向朱慈烺问道:
    “就算他们答应了愿意迁移去海外,可你说让他们在海外立国,这又是什么意思?”
    “莫不是想让他们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自己称帝?”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道:
    “这有何不可?他们既已远赴海外,便不受大明辖制,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又有何妨?”
    “况且,他们终究是朱家子弟,即便建国,也会尊我大明为宗主国,有何不妥?”
    崇祯一听这话,神情瞬间变得严肃,然后语气坚决地说道:
    “这件事情绝对不行!他们即便离开大明疆土,却依旧是我大明臣子,怎能僭越称帝?这与谋反何异?”
    看着崇祯这副固执的模样,朱慈烺在心底无奈的比了个中指。
    既想将宗室子弟迁往海外,又不愿给予他们建国的机会,那么这些宗室子弟怎会心甘情愿的离开大明?
    总不能人家在海外拼死拼活的打下自己的地盘,到时候还要送给大明吧?
    这也太扯淡了!
    但这个时候朱慈烺也不想与崇祯争执,于是假装思考了一会儿,这才继续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继续做藩王如何?在大明是藩王,出了大明,依旧是藩王。”
    “如此一来,就算他们在海外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国家,那他们也是大明的藩王,那些国家和土地也依旧是属于大明的!”
    崇祯听了这话,微微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勉强点头应道:
    “这般倒也可以,真要是能像你说的这么做的话,朕就答应了。”
    眼见如此,朱慈烺随即笑道:
    “父皇放心,事情不会出什么岔子的!”
    但实际上朱慈烺心里清楚,无论现在崇祯答不答应,到最后都无关紧要了。
    因为等这些藩王到了海外之后,他们就算是自立为帝,崇祯到时候也鞭长莫及了。
    可很快,崇祯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神色一凛,再次说道:
    “对了,别的地方朕管不着,可你说的那些能一年三熟,且有金矿、银矿的土地,绝不能分给他们。”
    “这些土地,得留给咱们自己。”
    朱慈烺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自己刚才也就随口那么一说,怎么崇祯就立刻惦记上海外的那些土地了?
    要知道大明目前还面临着一堆麻烦呢!
    最起码得先解决大明面临的这些麻烦,才能考虑海外殖民的事情啊!
    不过看着崇祯一脸认真的样子,朱慈烺也不好打击他,于是只能点头道:
    “父皇放心,这些事情儿臣心中有数,那般富饶的土地,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到时候儿臣打算让藩王们去更为偏远的地方,不过具体事宜,还得等先打败李自成和建奴之后再做定夺。”
    崇祯先是点了点头,紧接着原本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心情也是瞬间畅快了许多。
    他着实是没有想到,困扰大明两百多年的宗室难题,竟如此轻易的就找到了解决之法。
    虽说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但崇祯心里明白,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计划绝对会成功的!
    其实关于此事,朱慈烺还有更为细致的盘算。
    那些愿意去海外的宗室子弟,就按照之前商定好的为他们划分土地,然后任由他们在海外自由发展。
    而对于那些不愿迁移去海外的宗室子弟,朱慈烺也不会刻意为难他们,而是会准许他们继续留在大明。
    只不过,他们的爵位、封地等需重新划定,并且往后留在大明的藩王不得世袭,只能降爵继承。
    也就是说,藩王的儿子以后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儿子以后只能是镇国将军,依此类推。
    往后用不了几代,这些宗室子弟便会沦为平民了。
    如此一来,才不会给国家增添负担。
    唯有这两种计策同时施行,方能更好地化解宗室子弟的问题。
    紧接着,朱慈烺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目光转向崇祯说道:
    “对了父皇,还有一事要告知你,儿臣打算把唐王一家从凤阳接到北京来!”
    朱慈烺口中的唐王不是别人,正是数年前北上勤王,之后又被崇祯关押在凤阳高墙内的朱聿键!
    唐王
    与此同时,崇祯听到这话的时候,突然像是被回忆击中,瞬间想起了往昔之事。
    他自然是记得唐王的,甚至对他还有很深的印象。
    当年唐王无诏想要进京勤王,被他半路拦截,后来唐王回到封地,他仍余怒未消,便将唐王一家囚于凤阳。
    此刻回想起来,崇祯也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有些冲动了。
    想到此处,崇祯点了点头,喟然长叹道:
    “如此也好,当年朕确实行事冲动了些。”
    朱慈烺笑了笑,温声说道:
    “其实,父皇这么做也算是间接救了他,他若没被关在凤阳,如今说不定已遭李自成毒手。”
    崇祯点头,神色有些感慨。
    因为朱慈烺说的一点都没错,唐王一家虽然被关押在了凤阳,彻底失去了自由,但是好歹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可反观他的弟弟,也就是那位新唐王,不久前却惨死于李自成之手,全家上下无一幸免,连个血脉都未能留下。
    如今,他倒是成了唐王这一脉唯一的血脉,想想还真是造化弄人啊。
    紧接着,父子二人又闲聊了些其他琐事,随后便各自散去了。
    崇祯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回了后宫,朱慈烺则先返回东宫换了身衣裳,而后直奔宗人府而去。
    明朝的宗人府与清朝的宗人府各方面职能大致相仿,只是人员结构略有差异。
    明朝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官职皆为正一品。
    其主要职责是掌管皇族族谱,定期更新、修编,负责宗室子弟的关系梳理、民风教化、谥号拟定、婚丧嫁娶等诸多繁杂事宜。
    总而言之,但凡与宗室子弟相关的事务,皆归宗人府管辖。
    最开始的时候,宗人府基本上都是由亲王掌管,只是后来皇帝忌惮亲王权势过大,便不再让亲王插手宗人府事务,此事也就落到了勋贵头上。
    比如如今的宗人令,便是由英国公兼任的。
    不过很显然,明末时期对宗室子弟的管理已极为松散,所以英国公平日也很少在宗人府逗留。
    毕竟宗人府平日里压根就没多少事需要处理,他不过是挂个虚职罢了。
    然而当朱慈烺踏入宗人府时,却是意外见到了英国公。
    缘由很简单,之前王承恩前往宗人府调取族谱的时候,宗人府官员第一时间将此事告知了英国公。
    英国公得知消息后心中一惊,心里想着说不定等会儿太子或者皇帝就要亲临宗人府。
    到时候万一看不到他,那他岂不是没好果子吃了?
    想明白了这点之后,英国公再也不敢耽搁,便马不停蹄地匆匆赶来了宗人府。
    果不其然,他前脚刚迈进宗人府没多久,后脚朱慈烺便到了。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英国公瞧见朱慈烺到来,赶忙躬身下拜,动作极为迅速,而且尽显恭敬。
    朱慈烺眼疾手快,没等英国公拜下去,便伸手稳稳扶住了他,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说道:
    “英国公,如今并非在朝堂之上,你无需行此大礼。”
    英国公听了这话这才直起身来,然后恭敬说道:
    “殿下,请。”
    紧接着,两人一前一后一同走进宗人府内。
    分宾主坐定之后,朱慈烺开门见山直言道:
    “英国公,父皇刚刚与本宫商议,欲从大明的宗室子弟中招募年轻力壮之人,组建大明朱家军,你对此有何见解?”
    什么?
    组建大明朱家军?
    听到这话的一瞬间,英国公顿时瞪大了眼睛,一脸的惊愕,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听错了话。
    要知道,大明自成祖那辈起,便一直对宗室子弟多加防备。
    起初还允许他们掌握一部分的兵权,后来连兵权也给削了,只留下寥寥护卫。
    而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生怕他们心怀不轨,意图造反,毕竟成祖当年便是靠造反起家的。
    可如今,朱慈烺居然提出要组建由宗室子弟组成的朱家军,这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简直是匪夷所思。
    看到英国公一脸震惊的模样,朱慈烺微微一笑,解释道:
    “本宫知晓你心中所想,不过你的担忧实乃多余,而且这件事情是本宫和父皇共同商议的。”
    “既决意要做此事,自然是做了周全准备,你无需忧虑。”
    英国公听了这话,虽然内心依旧无比震撼,但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连崇祯都点头了,他一个勋贵又能说些什么?
    稍作思索之后,英国公随后又问道:
    “既然如此,殿下,是不是要先召藩王们进京,一同商议此事?”
    朱慈烺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不过让他们来回奔波也颇为麻烦,所以让他们进京之时,把宗室中的子弟也都一并带来。”
    “有合适的,直接编入朱家军,不合适的,便带回去。”
    “本宫刚才了解过,大明如今的宗室子弟约莫有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人,要说全部能投身军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本宫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有两万人便足矣,你觉得如何?”
    两三万人?
    英国公听到这个数字苦笑一声,只觉得这位太子爷有些太过于天真了。
    虽说只要皇帝一道圣旨,莫说两三万人,就算七八万也能迅速凑齐。
    可话说回来,这群宗室子弟上了战场,真的能奋勇杀敌吗?
    他们要是毫无作战能力,或者一上战场便临阵脱逃,人再多又有何用?
    本来这话英国公不该说,毕竟这有点打脸的意思。
    但念及自己全家如今已与太子绑在了一起,荣辱与共,所以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
    “回禀太子殿下,老臣斗胆直言,这些宗室子弟向来养尊处优,娇奢淫逸,老臣实在觉得他们恐怕难以胜任这种大事。”
    朱慈烺听了这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
    “你说得没错,本宫也大致清楚这群宗室子弟的习性。”
    “不过这也正是将他们召来北京的缘由,在正式让他们上战场之前,要对他们进行统一训练和管理。”
    “而且就算要对李自成用兵,那也是明年的事了。”
    “在此之前,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完全可以精心调教他们。”
    “而且到时候也不必将他们当作皇室宗亲,就当他们是普通士兵便可。”
    “至于具体事宜,等他们到了京城再做计较。”
    “等他们到了京城之后,需要处理的事务或许会极为繁杂,届时还望你多费些心思。”
    话说到这份上,英国公还能说什么?
    赶忙应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明白该如何行事。”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不过,这件事明日早朝之时,还需要你率先提议。”
    紧接着,朱慈烺便向英国公交代了一些具体事宜,英国公则是连连点头。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其他事情之后,朱慈烺便起身离开了。
    时光匆匆,转瞬便到了次日清晨,而这天恰逢五日一朝的朝会。
    太和殿内,庄严肃穆,晨光透过雕龙画凤的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辉。
    文武大臣们则是身着朝服,鱼贯而入。
    等站定之后,他们这才发现崇祯早已端坐在御座之上,而朱慈烺也在龙椅的下方坐着。
    这父子二人一个身姿挺拔、神色冷峻,一个目光平静,透着几分沉稳与睿智。
    按理说,皇帝已然痊愈,太子监国之责当可解除。
    然而时至今日,朱慈烺却依旧稳坐监国之位,这似乎有点于理不合。
    不过对此大臣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毕竟,他们大多曾亲身领略过朱慈烺的雷霆手段,没人愿意去触这个霉头。
    再者,这乃是皇家内部之事,与他们这些外臣何干?
    若贸然多言得罪了未来的天子,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就这样,文武大臣们整齐排列,依照惯例向皇帝行三叩九拜之礼。
    礼毕之后,王承恩微微清了清嗓子,随后高声喊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只见英国公稳步出列,双手抱拳朗声道:
    “启禀陛下,老臣有本要奏。”
    崇祯早已知晓昨日朱慈烺与英国公的会面,也知道他们是通了气的,所以当下便冲着英国公微微点头,神色平静的说道:
    “英国公有何事要奏?”
    紧接着,只见英国公挺直腰杆,声如洪钟道:
    “陛下,如今李自成在河南一带肆意妄为,嚣张至极,今年以来,已有数位亲王、郡王惨遭其毒手,死在他手中的宗室子弟更是多达数千人!”
    “如此恶行,实在令人发指,臣以为,绝不能再任由李自成这般祸害下去,必须即刻对此等乱臣贼子予以严惩。”
    崇祯听闻这话,脸上瞬间浮现出一抹愤恨之色,咬牙说道:
    “这该死的逆贼,竟敢如此放肆!简直是目无王法,罪不容诛!”
    然而,紧接着崇祯话锋一转,神色又变得有些无奈与失望的说道:
    “朕又何尝不知不能任由这闯贼肆虐?只是如今大明刚在辽东取得大胜,辽东一带局势不稳,还需大量兵力驻守。”
    “九边之地,亦关乎国家安危,兵力亦不可轻动。”
    “至于剩下的军队,一来要拱卫京师,二来要在各处征收赋税,实在难以抽调出足够的兵力去对付闯贼。”
    “对于此事,英国公可有良策?”
    英国公闻言,先是假装微微皱眉犹豫了片刻,而后才说道:
    “臣倒是有个办法,只是不知是否可行。”
    崇祯连忙说道:
    “但说无妨,即便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于你。”
    英国公这才说道:
    “陛下,臣建议陛下下旨,召集天下宗室子弟,组建一支大明朱家军,以此对抗李自成。”
    什么?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
    原本安静肃穆的大殿,此刻议论纷纷,大臣们一边交头接耳,一边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向英国公,仿佛在看一个疯子一般。
    他们实在想不通,英国公究竟是哪根筋搭错了,竟说出如此大胆的言论。
    组建大明朱家军,这不是公然触碰皇上的逆鳞吗?
    毕竟谁都清楚,大明历代皇帝对宗室子弟手握兵权一事想来极为忌惮。
    就拿当年的唐王来说,仅仅是兴兵勤王,便被崇祯皇帝削去爵位,关押进凤阳高墙之内。
    如今英国公居然提议组建大明朱家军,这不就是要赋予宗室子弟兵权吗?难道他就不怕历史重演,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几乎让人窒息。
    原本的讨论声也在听课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崇祯,等待着他的雷霆之怒。
    然而,这会儿的崇祯却并未如众人所料那般发怒,毕竟这一切本就是他与朱慈烺事先谋划好的,又有什么好生气的?
    虽然如此,但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足的。
    所以下一秒,只见崇祯的脸色突然猛的一沉,假装愤怒地看向英国公怒斥道:
    “英国公,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此等大事,也是你能随意提议的?”
    英国公心中暗自好笑,若不是事先知晓内情,他说不定还真会被崇祯这副模样吓到。
    但此刻,他神色镇定,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
    “陛下,臣此举实乃为宗室子弟的未来着想。”
    “众所周知,我大明宗室子弟数量如今已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仅在册的就多达十三万人,不在册的更是难以计数。”
    “这些宗室子弟,年年耗费朝廷大量钱粮供养,却大多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已然成为我大明沉重的负担。”
    “如今国家正值危难之际,他们身为皇家子弟,难道不应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为社稷分忧吗?”
    “所以臣以为,此举于国于民皆有利,还望陛下恩准。”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到这话的时候,一个个都差点石化了。
    不是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英国公吗?
    英国公啥时候这么勇了?
    与此同时,崇祯听完了这些话之后也是假装沉思了一会儿,片刻之后,他突然长叹一声,说道:
    “朕细想之下,英国公所言似乎也有些道理。”
    “这些宗室子弟,受我大明两百多年的恩泽,如今国家有难,确实到了他们报效朝廷的时候了。”
    “再者,闯贼对待宗室子弟手段向来残忍,犹如杀猪屠狗一般,朕不信我朱家子弟皆为贪生怕死之徒!”
    “他们之中定有热血之人,也想为国尽忠。”
    “既然如此,英国公,朕同意你的提议!”
    “朕决定召大明所有藩王进京共同商议此事,众卿可有什么补充的?”
    说罢,崇祯目光转向了首辅薛国观。
    薛国观自始至终都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聆听着英国公与崇祯的对话,未曾发表任何意见。
    其实,早在他们交谈至一半时,薛国观便已敏锐地察觉到,这又是皇帝在演戏。
    否则,以崇祯的敏感多疑,在英国公提出组建大明朱家军之时,他便会立即下令将其拖下去治罪。
    很显然,此事是崇祯与太子商议之后做出的决定。
    想到此处,又察觉到崇祯的目光,薛国观哪敢有丝毫迟疑?
    只见他赶忙上前拱手说道:
    “回禀陛下,老臣以为此计可行。”
    “如此一来,既能增强我大明抵御外敌的能力,又能震慑贼心,让李自成不敢肆意妄为。”
    “更重要的是,能向天下百姓表明,我大明宗室子弟同样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改变宗室子弟以往在百姓心中的不良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其他几位大臣虽然心中仍有些疑虑,但眼见皇帝已然答应,甚至连内阁首辅也表示赞同,他们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一个个纷纷上前,拱手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
    “臣附议,此计可行。”
    “臣也附议!”
    就这样,这项决策最终在众人的一致同意下顺利通过。
    退朝之后,内阁立刻着手拟定圣旨。
    到了中午时分,圣旨便已拟好,并迅速发往全国各地。
    不久之后,各地藩王都将收到圣旨,而后率领宗室子弟奔赴京城。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朱家军也将正式开始组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