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4章 第三期学员

      第134章 第三期学员
    晚宴上
    郑国辉坐在主位,李鹤章坐在客位,李经济与郑家良两人相陪,桌上尽是精致的菜肴,色香味俱佳。
    开席后,夫人郑李氏特意出面敬了自家三叔一杯酒,做足了礼遇,然后便带着贴身丫鬟离去了。
    酒席上把酒言欢,气氛极为相融,自不用提。
    次日
    郑国辉轻车简从的来到玄武湖畔视察,这里原本有一个很大的废弃书院,在匪踞时期,完全荒废了。
    金陵城克复后
    这处无人认领的废弃书院落到了郑国辉的手中,随后派人修缮一新,作为江宁镇学官教导团驻地使用。
    也就是曾经的金陵讲武堂,只不过换了一个低调些名称而已。
    这处教导团的占地面积不小,同时还驻扎了一个炮兵营,以及两个步兵营,总计1400余名官兵。若加上教导团370余人,总数接近1800人。
    院子面向玄武湖的一侧有大片荒地,平整后被辟为练兵场。
    郑国辉抵达时,练兵场上龙腾虎跃,士兵们操练着严整的队列,另一侧的训练器材上,还有很多官兵在锤炼身体。
    见到军门大人前来视察,几名营官带着10多名手下军官前来参见,单膝跪下行礼道;“卑职参见军门大人,我部所属正在执行日常整训,请大人训诫。”
    “继续组织训练,不可懈怠。”
    “遵命!”
    江宁镇所属官兵训练有素,军纪森严,是一支极有战斗力的军队,实行的是每周三练制度,训练强度比其他部队大的多。
    在一些军纪废驰的绿营兵中,能够一周一练就不错了,有的一月一练都达不到,基本是放任的状态。
    在江宁镇不行,每周固定三天巡逻执勤,三天训练,周末休息的制度,如此往复循环。
    郑国辉站在操场边,观看着士兵们的操演,只见士兵们队列娴熟,跟随着鼓乐声变换队形,来去自如。
    军门大人前来例行视察,官兵们的士气格外高涨,口号声整齐而嘹亮。
    营官们为了彰显训练成果,特意加练的实弹射击科目。
    士兵们面向玄武湖方向,动作娴熟的装弹,瞄准,射击一气呵成,显示了很高的训练水平,精神面貌值得称赞。
    郑国辉看的相当满意,这些士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去年大扩军征募进来的新兵,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整训,已经完全融入到江宁镇军中。
    他计划6月下旬下南洋,随行将会带去不少于五千名士兵,作为今后攻略吕宋群岛的主力,上战场见见血。
    提前让军队进入兰老岛,主要目的在于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为下一步攻略做准备。
    至于替补的人手,如今在皖北和苏北地区正在招募,要求依然是年轻体壮,能够识文断字,这个标准相当高。
    也只有在苏皖地区这样文风鼎盛的地方,才能顺利招募到如此优质的兵员。
    悉心培养一年,又是一批精兵。
    郑国辉现在的做法是蚂蚁搬家,将训练好的精兵一批一批的派遣下南洋,陆续再招募新兵补充,如此反复。
    只需瞒过眼下这几年,等到彻底击败了盘踞在吕宋群岛的弗朗基人,在南洋自立为王,向朝廷上表称臣。
    届时,亦如朝鲜,越南,琉球等藩属国一样,民众可以自由往来于两岸之间,探亲也好,回国娶妻生子也好,都不会再有什么阻碍。
    在器械训练场上,有很多单杠,双杠,独木桥,矮墙,陷坑之类的设施,这是郑国辉亲自设计打造,在江宁镇的各个兵营中都有,用于对士卒施训。
    教导团的第三期学员也在集中,一个个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弄得全身像泥猴子一样,依然生龙活虎。
    在这些人群中
    郑国辉看到了三弟郑国光,四弟郑国耀,他们两人分别化名郑光和郑耀,同样在学员中训练,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顾。
    只一个多月时间,人就晒得黑了许多,但也精壮了许多。
    学员队的伙食比士卒高了一个层次,每日中午能见到少许荤腥,都是一个班去打一盘菜,由一个班12个学员共食,米饭管饱。
    还有一大桶有刷锅水煮的汤,就是每天厨房做的菜不用盛干净,留下一些底子,然后倒入两大桶水煮开以后,打入一碗蛋,撒点盐即成。
    那蛋细的像柳絮一样,油只飘在表面一层,想要捞点实惠的内容根本不要妄想,就这个每天都被抢食一空。
    据营官介绍
    这些学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能吃,一顿三四碗米饭堆尖了,如同饿死鬼一样就吃下去了。
    如此饭量,让后勤军官大喊吃不消。
    郑国辉倒不以为意,吩咐给学员们的餐食中,多加些咸肉,咸鱼,反正自家是开盐场的,吃点盐还能算钱吗?又前往院子里检查了内务,无论士兵们还是学员们,睡的一律是兵营,屋子里沿墙面一字排开床铺,两张床之间仅相隔50厘米。
    床铺就是字面上的“床铺”,仅一张床板而已,床板两端搭在方石上,大概一拳头高。
    每张床铺是统一的白麻布床单,灰色单边薄被,全都叠放的整整齐齐,四方四正,看起来整齐简洁。
    两边的墙上,挂着竹筒水壶,一个接一个整整齐齐。
    郑国辉一一巡视了军营后,再次强调了军人严格纪律的养成,必须常抓不懈,军官的皮靴必须擦的锃亮,军容严整,时刻保持军人的严谨作风。
    而这也是英国教官反复强调的方面,欧洲军队对军容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皮靴和纽扣必须要擦的能够倒映出人影,军服一丝不乱,军容严整,令行禁止,对上级军官命令绝对服从。
    英国教官有时命令学员齐步向前,在走到湖水边时,也不下达停止的命令,而是任由学员一直走到湖水中。
    对于犹豫不前者,则施以严厉的惩罚。
    就是要让学员知道,一旦命令下达,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毫不犹豫的冲进去。
    教官威尔曼-布冯是英军退役上尉,来到华夏已经超过7年,能够讲一口地道的威海腔调汉语,对新学员的评价蛮高。
    “将军大人,这是一批很有灵气的学员,聪明而又服从性好,吸收西方军事知识的能力很强,我很看好他们。”
    “哦……比前两期的学员更强吗?”
    “这要看怎么比?前两期学员绝大部分有着丰富的战场经历,看淡了生死,凶狠有余而灵气不足,最多也就能培养到连长或营长的程度,就耗光了潜力。”
    “这样看来,教官先生并不看好前两期学员。”
    “不,我认为他们将是合格的基层军官,但普通人的潜力也就这样。”教官威尔曼-布冯是个性格严谨的人,他的父亲是符腾堡公国贵族。
    所以,威尔曼-布冯继承了德意志人的僵化教条的性格,说话办事极为严谨,他指着正在训练的学员说道;
    “这一期学员中,有不少极有灵性的好苗子,以我多年从军的经验,看好他们能够走的更远。”
    “选材很重要,这期学员中有很多秀才出身身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有朝气,有抱负,确实不错。”郑国辉同意他的分析。
    第三期学员中
    有秀才功名的占了一大半,其他至少是生员出身,知识水平比前两届高了一大截,当然有所不同。
    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参军呢?
    首先说明一条,对这些学子选拔的时候就言明,这可不是招募大头兵,而是在培养军官。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具备较高学识的书生参与,而不是粗通文墨的农家子弟。
    当今的世道
    想要由科举正途入仕,不能说这条道路完全断绝,但几乎形同于无。
    就拿左宗棠来说吧,左宗棠学富五车,才干卓绝,精通经世之学,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期间,皆名列第一。
    考中举人后,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深造,发奋读书。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举人,进京会试,屡试不第,先后三次落榜,蹉跎至40余岁。最终不得不委身幕僚,入佐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长达6年之久。
    那个时候
    朝廷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已有大厦将倾之势。
    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义军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形势危殆。
    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
    与此同时
    施展才华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兴办团练强军。
    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正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左宗棠因此名声大噪。
    在这种情况下
    得到朝廷重臣曾国藩的举荐,左宗棠获任浙江巡抚,这才开始一路辉煌的仕途生涯。
    他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够复制?
    郑国辉的江宁镇培养基层军官,这就相当于考公啊,那些优秀学子怎么可能不趋之若鹜,谋一个官身?
    所以,这一届学员文化水平最高,普遍年轻而有志向,是很有希望的一届学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