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69章 1871年6月发展报告

      第369章 1871年6月发展报告
    最后的一份奏章,是1871年上半年度人口及社会发展报告,这是一份有两三个手指头厚的大部头文件,就留在御书房里细细阅览。
    禀报完毕
    秘书长李经会神情恭敬的施礼后,倒退几步,这才转身悄然离去。
    楚王郑国辉虽然素来神情和蔼,可这只是表象。
    随着王国近年来的迅猛扩张,一路高奏凯歌,其王室威望日益高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无形的帝王威压。
    轻轻一个冷哼,一个皱眉,都会让身边的大臣感到窒息的压力。
    两尊青铜质地的饕餮香炉散发着龙涎香的独特幽香,在沁人肺腑的同时,能够让大脑保持格外的清醒,回味幽长。
    楚王郑国辉坐到御案的后面,翻开厚厚的半年度报告,凝神看了起来。
    截止到1871年6月末
    楚国所属本岛,外岛和边疆离岛合计拥有人口1377万6千余人,包含这两年来年满7岁的儿童,作为新增人口登记在册。
    仅这一部分,两年合计就有83.37万人,全都是本国出生的新增人口,随着婴儿潮的规模发展,这一数量今后会越来越大。
    从两年前的800余万人口,猛增到如今的1377.6万人口,这是外来移民和本土新增人口共同合力的结果,也使得楚国的实力猛增。
    从人口分布上来看
    最北方的海南群岛拥有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尤其以大马尼拉及其周边府县人口最为密集,也是工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
    至1871年6月末,马尼拉城市人口在两年前67万人口的基础上,连续突破70万,80万和90万人口大关,城市总人口达到91.27万,实现了连续两年14.6%的飞速增长。
    经济繁荣发展的成就,体现在城市面貌上,就是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六,七层的古典式大楼层出不穷,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
    楚国的第一家发电厂诞生在马尼拉,随后多座城市发电厂相继建立,给权贵汇集的龙首原区带去了光明,也照亮了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马尼拉王城建筑。
    至6月末统计
    马尼拉涌现出的5家城市蒸汽发电厂,可以带动17000多个电灯泡于夜间绽放光明,点亮了这座城市的夜色,令其愈发的美丽迷人。
    作为新生事物,现阶段的电灯泡是一个奢侈消费品,每个电灯泡的寿命在几十小时到100小时左右,如果每晚上点4个小时的电灯,那么每个月都要换电灯泡。
    发电厂是按照电灯泡收费,一个电灯泡每月收1块5毛银洋,拉电灯线和更换电炮都需要另外付钱。
    每晚供电从6:30到10:30,共持续4个小时。
    这些愿意尝试新生事物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属于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水准,才能承担得起相应费用。
    如果以普通的人家,每户三个电灯泡计算,每个月支出电费就需要4.5块银洋,加上更换电灯泡支出,每个月至少要7~8块银洋。
    也不需要电灯开关,供电开始时电灯就会亮,供电结束后,电灯便会自然熄灭。
    作为整个南洋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引进西洋科技最为积极的国家,在欧美地区的新发明,比如电灯和蒸汽犁,机械加工车床,火车头这些新玩意儿,很快就会在楚国境内落脚。
    马尼拉作为楚国第一大城市,城市总人口高达91.27万,全力推进蒸汽工业化进程,由此产生的城市聚集效应明显,使得马尼拉脱颖而出。
    南洋地区的华裔资本大量汇聚而来,投入到大马尼拉地区的工商业中,每一天都有新的工厂建立,有新的商号注册。
    这使得大马尼拉地区的工商业发展犹如狂奔的野牛,在社会充足资金的鼓动下一路狂奔,发展后劲十足。
    马尼拉的繁荣发展,也极大的牵动和引领了周边府县发展,形成了显著的财富和工业发展聚集效应。
    楚国的第二大城市是八打雁,同样属于大马尼拉外围府县,在1871年6月末,城市总人口达到68.85万人,这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海岸边一望无际的密密麻麻烟囱,日夜都在喷吐着浓浓黑烟,遮蔽了明亮的阳光。
    这使得八打雁整个城市显得灰蒙蒙,错落有致的高大建筑全都笼罩在浓重的雾霾中,总要经过一场暴雨的洗礼,才会焕发出让人眼睛一亮的雄姿。
    八打雁工业区位于海湾边,烟囱排放的浓重黑烟会被海风吹散,再加上光照充足,使得城市雾霾并不严重。
    八打雁如今拥有三家钢铁厂和两家铜冶炼厂,还有轧钢厂,机械厂,蒸汽机厂,造船厂,石化厂等一系列重工骨干企业,全市1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多达1135家,直接创造了近20万就业岗位。
    在国内的诸多城市中,八打雁的发展势头最猛,人口增长速度也最快。预计到年底
    城市人口就会突破70万大关,约在72万至73万之间,坐稳国内第二大城市的宝座。
    工业城市产生明显的人口虹吸效应,这是农业城市拍马也赶不上的,差异日益显露出来。
    除了上述这两大城市之外,排名国内第五大城市的甲米地,排名国内第十大城市的安赫莱斯,都属于大马尼拉地区周边城市。
    甲米地是楚国纺织业中心,其周边有大大小小十几座纺织厂,毛纺厂,还有数量众多的印染厂,印染工坊,织布厂,服装厂,帆索篷布厂等等,城市总人口达到42.2万人,是轻工业发达的城市,在国内城市中排位第五。
    甲米地的纺织厂原料主要使用的是印度的和澳洲的羊毛,印度在这里被纺织成纱线,然后送到织布厂织成不同质地的布匹,再送往印染厂印制出色,就可以送到市场上售卖。
    也可以在服装厂加工成军服,西服或牛仔工服,进入全国各地的成衣店售卖,或者用于出口。
    澳洲羊毛抵达这里,在毛纺厂加工成精梳毛条和粗梳毛条,其货物的价值就翻了几倍,装船运往欧洲能拿到更好的货价。
    有部分澳洲羊毛就在本地消费,通过与纱混纺,可以制成呢制布料,除了满足楚国内部需求之外,亦可大量向北方神州出口。
    楚国的第十大城市安赫莱斯,则是凭借着烟草业发迹,这几年来不但行销国内和东南亚周边,而且打开了欧洲市场。
    安赫莱斯地理气候非常适合于发展烟草业,在市场需求量的推动下,涌现出了大片大片的烟叶田,全府及下属四县广泛种植烟草,占据了播种面积的七成以上。
    正是凭借着烟草资源的优势,安赫莱斯发展出了几十家卷烟厂,各种品牌的卷烟多不胜数,是凭借着卷烟产业迅速发展的地区。
    随之而来发展起来的瓦楞纸厂和各种造纸厂,印刷厂,丰富了安赫莱斯府当地的经济。
    1871年6月末统计
    安赫莱斯府当地城市人口297102人,接近30万人口大关,也是楚国十大城市的吊车尾。
    一招鲜,吃遍天。
    安赫莱斯府的发展,非常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凭借着烟草业便跻身于国内十大城市之行列。
    以上这四大城市
    合计总人口就超过240万,再加上海南群岛其他的十多个府治,整个海南群岛的总人口达到589万余人,约占楚国总人口的四成。
    总人口排列第二的是通州群岛(注:原兰老岛),其治下六府二十三县总人口合计333万余人,最大的城市当属达沃。
    达沃在楚国城市序列中排行第三,6月末人口拿到61.77万人,是在去年被八打雁超越,如今两者距离越来越远。
    达沃是楚国南方的重工业中心,其治下的金沙县拥有南洋重工最早的钢铁厂,经历多年的发展,年产钢铁能力达到80余万吨,铜冶炼能力7.2万余吨。
    作为最早的重工业中心,金沙县发展出以钢铁产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企业,并拥有全国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使得其重工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若非连续数个大型工业骨干企业落户八打雁,包括堪称当红炸子鸡的炼油厂,以金沙县工业企业的配套完善度,完全不逊色于八打雁府。
    达沃也是楚国造船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大大小小30余家造船厂,能够建造排水量上万吨的铁制货轮,也能制造几十吨上百吨的木质渔船,配套相当完善。
    利用英国船厂的万吨货轮图纸,皇家光明石油公司下订单的第二批12艘万吨原油货轮,其中有8艘就在达沃府本地三家船厂建造。
    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达沃造船业的强势,背靠着产能充沛的南洋重工钢铁厂,当地造船业发展相当之顺遂,总体规模在国内亦可居第一位。
    正是拥有这些强有力的工业产业,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轻工业,达沃府才能够在国内迅猛发展的城市竞争中,依然占据着第三位的宝座。
    而不是如同三宝颜府一样,逐渐被一些工业城市迅速赶超。
    楚国内的城市竞争非常激烈,许多新兴城市崛起的速度非常快,这让一些老牌城市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亦不得不加快发展速度。
    说句不好听的,就像狗撵一样,稍微跑慢了些或者失了神,就被别人超过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