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考量
第466章 考量
秘书长李经会离开后,楚王郑国辉点起了一根雪茄烟,舒适的靠在御座上吞云吐雾起来,目光很自然的落到对面的地图上。
他的目光沿着此次出行的航线梭巡一番,王室船队不会在新加坡停留,而是在苏门答腊岛最西北端的亚齐港停留4日。
船队补给并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这还包括楚王巡视亚齐周边地区华人移民安置情况,考察当地社会,人文发展情况,所需的充裕时间。
此次的行程,经科钦港至红海沿岸的定海港,在穿越苏伊士运河后,沿途在赛德港补给,再经过一段漫长航程将抵达大海湾城,对刚果河流域殖民地进行考察。
大概需时二十余天,船队搭载的573名留欧学子将会在地中海沿岸的赛德港下船,乘坐其他国家赴欧班轮抵达目的地。
有的去英国学习法律,人文和政治,有的去法国学习欧洲历史,工程和艺术,有的去德国学习军事,理工科学与医学,有的去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学习音乐,建筑,各自的去向不一。
每一年,楚国都会选择官派留学生前往欧美留学,早期总数量约在七至八百之间,近些年来扩展至一千二三百人规模。
这些优秀留学生至少出身于楚国中产以上家庭,贵族学生占了一半,政府方面对留学经费和日常生活经费都有固定拨款。
王室基金还以优秀学子奖学金的方式,进行专项补贴。
这可以维持海外官派留学生基本的生活水准,吃饱可以,穿暖可以,想要吃的好,穿的讲究那就不可能了。
这些年来
学成返回国内的官派留学生比例高达九成以上,只有不足一成滞留在国外,其家庭也受到相应的高额罚金惩戒,那自不消多说。
正是严格把控官方背景审查这一关,官派留学生群体才能达到九成以上的学成回国比例,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
若是官派留学生扩展到没什么资产的普通家庭和新移民,那些年轻人被欧洲的世界迷了眼,返回国内效力的比例恐怕要倒过来,能有一成回国效力就不错了。
楚国的制度向来如此,实打实的用制度约束,而不指望考验人心。
人心这玩意儿,压根禁不住考验。
楚王郑国辉深深看了一眼呈尖锥形深入印度洋的印度次大陆,很快将目光又投向东非之角和红海岸边。
红海的东北岸如今是东非公司的辖地,包括至关重要的曼德海峡,皆在楚国海外殖民总督府的有力管控下。
这也是让楚王郑国辉感到满意的地方,他对非洲的殖民态度就是“掌控要点,殖民大片丰美之地”。
东非公司很好的完成了第一项任务,据掌控欧亚航线上的要点……曼德海峡,并成为欧亚航线重要的补给港之一。
其辖地虽然仅有12万平方公里,可近年来发展的势头很不错。
刚果河公司则全力以赴完成第二项任务“殖民大片丰美之地”,这里是楚国对非洲殖民的重头戏,需要数10年不懈的持续投入。
从现在的西非局势来看
最让楚王郑国辉担心的土著黑人部族人口过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让他对殖民这块西非丰美之地充满了信心。
再移民个两三百万人口过去,那就稳了。
两三百万华人移民看起来很多,若是分在到本世纪末的十六年时间里,一年也就是十四五万人口的规模,每个月一万多一些,4艘万吨移民船而已。
欧洲各国在历史上无法彻底把殖民地同化,其根本原因是投入的人力太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道了这个症结,楚国对这些殖民地向来秉持大力移民政策。
一方面对当地土著大力减丁,实施奴役和压迫,一方面对华人移民广开大门,鼓励并用优惠政策支持对远疆地区持续移民,增强对这些殖民地的控制。
这一增一减,现在看来效果很明显。
楚王郑国辉深深的吸了一口雪茄烟,烟头的红光亮了十几秒,随即香浓的烟草雾气弥漫开来,逐渐的飘散。
他的眼神透过雾气又转到欧洲方向,油然闪烁出一丝期待。
这个年代的欧洲,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道听途说总不及亲身去感受一番来的印象深切,楚王郑国辉对此相当期待,他此行将会遍访欧洲多个重要国家,会见大部分的欧洲王室成员。
在得知楚王欧洲之行确定下来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沙俄,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都先后发来了正式访问邀约,那是要都走一遍的。
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北欧诸国没有发来正式邀约,估计还在衡量中。
奥斯曼帝国就不说了,在第10次俄土战争失败后,被俄国大军一直打到了首都伊斯坦布尔附近,宫廷内外慌得像个炸了窝的鸡仔儿。
若不是英国的铁甲舰队开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声色俱厉的表示不惜与沙俄军队一战,严令其退出所占沿海之地。
搞个不好,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彻底覆灭了,首都都被沙俄军队占领了。
这样的可能性,起码在七成以上。
短短的四五年间,奥斯曼帝国连续换了4个苏丹,从昏庸无度的到精神错乱的,从碌碌无为的到实力孱弱的苏丹,如今的内外局势艰难,纷争不断,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
对这些难题,英国人都感觉到头大三分,选择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仅给予政策方面的建议。
听不听,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只有上帝知道了。
北欧数国没有发来正式访问邀约则是因为荷兰王国的原因,楚国与这几个小国家的经贸联系也较弱,平日往来不多。
在南洋地区
楚国强盛的陆海军兵力对荷属东印度群岛造成了极大压力,一举一动都让其高度紧张,说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
因为国小力弱,荷兰王国无法在海军装备领域与楚国竞争,索性躺倒了。
如今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所辖的爪哇本岛和苏门达腊岛东南部,正在日复一日的大力营建要塞,修建坚固的炮台,防御线和碉堡,深沟,做好迎敌准备。
提倡“引敌上岛,据城死守,焚为废墟,本岛决战。”的作战方针,大大的增强了土著仆从军的兵力。
因为这些改变,荷属东印度群岛每年上缴荷兰王国财政的资金少了一大块,每年约在150万荷兰盾左右,占据上缴利润的六分之一。这让荷兰王国极为不满,严重影响了王国财政的运转,却是必须投入的资金,万万省不得。
在这种局势下
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对楚国印象那是坏到了极点,王者总有着自己的骄傲,不愿意屈身事敌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又吸了几口雪茄烟,楚王郑国辉将剩下的一大半雪茄搁在金玉镶嵌的烟灰缸上,任由其阴燃熄灭。
他用手挥了挥眼前堆积萦绕的烟雾,心中盘算着当今的欧洲局势,与原本历史上大致相同。
德国宰相俾斯麦在欧洲有着崇高的威望,在国内亦大权在握,主导着德意志帝国的内外政策,其核心就是费尽周折建立的三皇同盟。
如今的三皇同盟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那就是沙俄与德国间的关系。
作为盟友,盟约中提到结盟的双方一旦本土遭受到外敌攻击,盟友有必须提供无条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全面支持,并且加入到战争中来。
在已经过去的第10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大军越过边界线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单方面侵略战争,达不到触发同盟条约的基本条件。
德国因此没有提供军事支持,并不违反盟约。
问题在于当英国的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公然对沙俄军队实施战争讹诈,逼的沙皇不得不放弃大多数战争利益,只是将克里米亚战争中损失的地盘夺了回来。
原本赢了10块果,最后只拿回了两三块果。
从始至终,德国没有对沙俄的军事行动进行有利声援,德国宰相俾斯麦自称是“负责任的中间人”,主持了令沙俄利益大幅缩水的《柏林条约》。
对于这样的一个盟友,沙俄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结盟半天结了个寂寞。
是不是只有德国遭受入侵时,才能达到促成“共同防御”的军事条约启动条件?
如果那样的话
签署这样一个三皇同盟条约,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对沙俄有何真正的益处?
一想到这些刚刚发生过的国际大事,楚王郑国辉嘴角就忍不住浮现一丝微笑,太特么有意思了。
德国人的脑子都能耍的沙俄团团转,怪不得沙俄几百年来,在英国佬的面前净吃亏,处处缚手缚脚。
脑子不好使,干使蛮力他没用啊。
沙俄人就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在第9次俄土战争(注:即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大亏,在第10次俄土战争中又吃了大亏。
融不进的圈子硬往里凑,沙俄皇室一直就在吃这个大亏,但初心不改,妥妥的舔狗角色。
正是看清楚了这点,楚国王室与欧洲的那一堆王室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联系,但联系的不多。
主要是基于经贸和国家往来的需要,没什么特异之处。
楚国的主要利益都在南洋周边地区及日益繁忙的欧亚航线上,次要利益在于维护太平洋航线上。
只要不触及自身利益,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纷争不大关心,也包括现在计划瓜分非洲的狂欢盛宴。
去瓜分呗,反正和楚国没多大关系。
如今是一门心思求发展,持续稳定的安置华人移民,深化对现有地盘的掌控力,不断的夯实王国基础。
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当前的政策核心要义了。
打铁还得自身硬,楚国希望通过埋头发展,在经济领域追上并且超越法德等欧洲强国,这是当前最切实的目标。
从目前情况来看
在3~4年内追赶并且超越法国总体经济规模,应该有相当大的把握,毕竟楚国占据着明显的人口优势。
人均收入赶不上法国的水平,但总量超越还是有把握的。
追赶德国的经济总量有些困难,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注入德国经济体系内,直接促成了德国经济的原地起飞。
工业化进程陡然加速,德国每年数千上万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政治影响力极大扩展的同时,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文化同样迎来了腾飞。
楚王郑国辉估摸着
楚国相对于德国的最大优势就是陡峭的人口上涨曲线,用上十来年的时间,大概其能够追平德国经济总量。
具体十几年,那可就不好说了。
德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势头相当迅猛,在过去的10个年份中,有6个年份超越楚国的工业发展增速,而且后劲十足。
在欧洲出现以化工和电力发明为主的新工业浪潮中,德国科学家的发明全面开,这与长期在理工领域的深入探索分不开。
其研究水平,达到世界前列。
在楚国的手扶拖拉机和汽车问世之后,德国相应企业的发明也紧随而至,只不过大多数是民间企业和个人发明家所为,在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大力投资方面,略逊于楚国一步而已。
假以时日,必然能够在欧洲占据一块重要市场。
相比较而言
美、英、法等传统工业强国就慢了一拍,如今也是楚国手扶拖拉机和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尤其是前者。
手扶拖拉机在美国市场已经处于爆发性增长的边缘,在1884年第一季度,各种品牌的出口北美手扶拖拉机达到7600余台,以质优价格合适赢得市场。
一台手扶拖拉机的价格根据配置不同,平均在2100美元左右。
工厂化的大量生产,极大的降低了手扶拖拉机的成本,这样的价格出口北美,企业还能获得三成以上的纯利润,利润空间相当之可观。
只需要一个种植季,那么这7600台手扶拖拉机就是7600个燃烧荒原的星星之火,必然会点燃北美市场。
楚王郑国辉对于这一点,非常的有信心。
楚国本土市场已经很好的验证了这一判断,当销售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覆盖的面足够广,市场需求就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