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53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第153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至少在郑毅看来,抗日战争也好,整个的二战也好,大趋势是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的。
    说到底,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其实是工业生产力的碰撞,而美国一家就占了全球生产力的40%以上。
    什么战术,战略,智慧,在这40%工业生产力的,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工业巨无霸面前,任何人都没有回天之力。
    美国站谁,谁就赢。
    同样的,中日之间,在正面战场上的巨大差距,仅凭郑毅的一己之力也根本就不可能扭转得了战局,正面战场上,怎么打,都是输。
    没工业啊。
    总不能全凭槟城输血吧,槟城也无非就是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城,人家日本是六千万啊,算上满洲国,朝鲜半岛,湾湾,人口近亿的初级工业国啊。
    大势不可违。
    于己来说,英国,法国,如果不是在欧洲损伤太重,付出了过于大的损失,以至于对南洋无暇关注,日本真的还能如此顺畅的吞并东南亚么?
    要知道历史上,41年日本侵占东南亚的时候英国已经没有从本土大规模派兵的能力了,
    至于法国和荷兰,等41年的时候都他妈没了。
    整个太平洋战场基本都是美国的独角戏。
    所以哪怕不去考虑大局,也不去考虑所谓的爱国情怀,提前引爆日本经济也依然是郑毅的战略目标。
    石油钢铁橡胶的外部涨价,占据战前国民经济六成的纺织业提前崩溃,再加上最后一刀,南洋粮食涨价。
    足以提前彻底爆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投降撤兵,纠正军国主义错误,那气势自不必说,其实对日本也好,对中国也好,甚至对世界也好,都是一件好事,实为上上之策。
    中国都被打成这德行了,没有英美参与,也不可能给日本提出太苛刻的战败条件。
    要么,北上进攻苏俄,和德国盟友两线夹击,那整个二战的走向可能都会被改变,但反正至少郑毅是没事儿了,可以在未来几年专心种田,
    他也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势力扩张至整个东南亚,研究怎么拉着美国挖日不落帝国的墙角就行了。
    要么,就是和历史上一样南下东南亚,同时向英美荷法宣战。
    但却是没有欧洲战场牵制的英美荷法。
    想想都觉得刺激。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丰田利三郎,乃至所有槟城日侨的支持和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么。
    南洋本身的纺织业过于孱弱,除了槟城之外其他地方也没啥工业基础,走高端和走低端到底也还是不同的。
    要想发展纺织业,最好也最快的方法,仍然是搬,搬谁?那只能是搬日本了。
    毕竟造纺织机,那是何等的费时费力。
    丰田利三郎根本就没有拒绝郑毅的条件,很快,南洋这边的新的纺织厂便络绎不绝的开了起来,
    他本身是南洋日侨的侨首,而南洋的日侨本来也都是大量从事纺织业的,跟国内的纺织界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很快的,在日本国内这样的产业链就出现了:偷旧的纺织机,乃至发电机来卖给南洋进行走私。
    甚至比想象中更容易。
    虽然只是37年年中,但因为郑毅的存在,开战的本身就有点早,因为进口物资的抬升,他们穷得也更快。
    历史上的抵制日货往往都是一阵风,好歹在40年之前,在南洋还是能卖出去一些的。
    所谓人穷志短,历史上中国人到底都是穷人,再如何的恨日货,身上就那么一点钱,不买日货就买不起衣服穿,所以却是没什么办法。
    而这个时空因为郑毅的缘故,至少在南洋,说抵制就真的是抵制,日货在整个南洋现在都处于严重滞销的,甚至连马来人和印度人买得都不多了。
    槟城本身就有混纺,而且南洋华人真的是比历史上要有钱得多的,美国布他们也不是买不起。
    正是因为如此,日本的纺织厂的开工率已经不足50%了,大量的机器闲置着,甚至连维护保养都没有,时间长了很多零件都生锈,快要变成废铁了。
    而郑毅,却是在用新品的价格,在购买他们二手的,甚至上锈的纺织机。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一段时间以后,日本政府肯定是发现了这样的走私行径,勃然大怒之后严加管束,甚至还成立了缉私队,可这又哪里能管束得住呢?
    日本军方也是有蛀虫的,还是那话,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其他的日本兵团虽然不会像大阪师团那么疯,那么夸张,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大家都在受穷,老婆孩子甚至都开始吃不饱饭了。
    这种日本兵是很好收买的,亲自出手干这件事情的又毕竟是丰田利三郎,还有安田集团,这都是日本以前国内的顶级财阀,名声再怎么臭大街,人脉关系总是还在的。
    日本的军国主义,大多数时候真就是嘴上能耐,喊得比谁都要忠君爱国,实际上底层烂得一b。
    谁不想趁着手上有点小权,多赚点钱,然后带着老婆孩子要么搬进江户区成为贵族,要么干脆出国,去槟城,乃至其他国家去过小日子呢?
    只要帮忙弄上几台大型纺织机,一整个联队的日本兵都能分到几年也赚不来的军饷,只需干上几个月,就可以带家人要么去槟城买房当富家翁,亦或者是去阿根廷或者巴西当农场主。
    有几个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缉私队里要是真有那种一心爱国,满脑子圣战,满脑子天皇万岁的傻缺,不出三天就会被排挤,严重些的甚至可能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于非命了。
    时间稍微长一点之后,大家都知道缉私是个油水丰富的差事,上边虽然对此高度重视,甚至还都成立了缉私厅,可却正因为如此,这个衙门,那些真正拥有较为纯粹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农村兵,反而就进不去了。
    全世界哪里都是要讲关系的啊。
    谁有关系呢?城市里那些搞纺织的老板们啊。
    农村出身的,拥有坚定军国主义思想的战士,不去战场前线当炮灰多可惜?
    那些战场上不要命的,开飞机撞航母的,剖腹自尽的,基本上清一色全都是战前就穷,战后也穷的农村孩子。
    越是留在后方的,就一定越是有一定人脉关系的,大多都是城市的孩子,尤其是东京的孩子,江户的孩子。
    事实上历史上这些东京家里孩子死得也不多,农村孩子负责和国军美军苏军拼命,
    城里孩子则是上工的时候偷懒,站岗的时候偷货,赶在美军登陆之前偷光战备仓库里的一切物资,除了水泥建材之外啥也没给美军剩下。
    在那个日本每天都饿死人的困难年代,这些人靠着偷的战备物资组建了黑涩会,靠黑市发家致富,快速侵占了各行各业的高位,
    等过十几年经济缓过来之后,继续让那些没死的农村孩子和新一代的农村孩子给他们打工。
    那些老板,贵族,军官的孩子们,虽说做了表率都当兵了,但大多都还是担当东京守备兵团一类的角色。
    稍微有点门路的,谁愿意去中国战场上绞肉啊。
    现在好了,最有背景的这一批都给弄缉私去了。
    郑毅在日本也真的是有发展出一部分自己人的,自由之声虽然开播不久,却也有了一大批的拥趸。
    而郑毅让林绍良给他们的工作安排却并不是打探情报,他其实什么情报也不需要,就一个目的:渗透。
    大搞腐败。
    郑毅为此甚至给林绍良足足批了五百万美金的活动资金。
    不怕钱。
    只要是有拉拢价值的日本军官,就拉,反正这钱也落不到军国主义政府的腰包里。
    日本国内除了纺织机之外,发电机,净水机,机床,制皮机,炒茶机,郑毅甚至连制造煤油的冷凝器,换热器,以及真空精馏设备都买。
    要知道这玩意他才是大行家,东西买回来也是当废铁,基本用不上。
    那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毕竟日本能用来出口创汇的工业品除了布匹也就剩点煤油了。
    反正他有钱,宁可赔钱了,也认了。
    更甚至于,郑毅还破天荒的开始主动宣传起日本大米的优秀来了,让槟城大量生产米饼,米酥,仙贝之类的以大米为原料的零食,然后硬说日本大米和东北大米好。
    大批大批的开始从日本和满洲国走私大米。
    哪怕多点钱他也认了,只要这个钱,不是落在军国主义政府手里,而是落在日本贪官,奸商手里的就行。
    至于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那就更是有多少要多少了啊,只要是出得来的,能来南洋上班的,郑毅保证,工资至少是留在日本国内的三倍以上,包吃包住,还可以管人当领导。
    给丰田利三郎这个大日奸每天都忙得不行。
    每天,林绍良所控制的日本自由之声都在播报伟大的哈耶克思想。
    现在叫郑先生思想了。
    突出的就他妈两个字:自由。这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短短三个月后,日本走私都已经渐渐的形成规模了,东西要先到满洲国转一圈,然后从旅顺港直接装船,一路送到新加坡。
    有时候甚至还用军舰送。
    而且钱,得也远没有郑毅想象中得多,因为槟城的日侨区真的是帮了大忙。
    很多和郑毅合作的纺织厂老板,乃至日本国内的大小官吏,根本就不用郑毅把钱给他们打过去,直接存在槟城的安田银行就行。
    安田财阀好歹也是日本战前的四大财阀,槟城安田银行和日本安田银行,虽然已经不是一家了,但是信誉却是还在的。
    直接把钱往槟城一存,等什么时候那些工厂的老板把机器都卖得差不多了,带着全家往槟城这么一跑,将安田银行的钱一取,至少,能在槟城做个富家翁。
    什么他妈的日奸不日奸的,他们又不是被洗脑的农村少年,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纺织业的老板是最早感受到,日本纺织业一定会完犊子的。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爱国的,但尤其是那些有点钱的资本家,你指望他跟国家命运共存亡?
    但凡有条生路,一个个的跑得比谁都快。
    出钱买这些设备的也不是郑毅,亦或者说郑毅和槟城的华人都只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都是槟城的日侨。
    丰田利三郎买回来的纺织机比谁都多。
    他们本来手上就有大量的日元,现在人在槟城,这些日元反正也没什么地方,本来,他们也是要凑钱给郑毅,给国民政府,捐钱抗日的。
    现在按郑毅的宣传和各种支持,开纺织厂,就算是抗日了。
    抗日,他们可太踊跃了啊。
    那点破日元不赶紧用来买纺织机织布,留在银行里发霉么?
    尤其是郑毅还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支持力度,三通一平,减税,还给廉价化纤。
    这年头掺了化纤的布匹根本就不愁卖啊!这不是捡钱么?
    一连半年多,郑毅每天都忙得跟个陀螺一般,除了关注槟城地道,着急另外四家石化厂的建设,以及他和侯德榜教授合作的硝酸铵制备工厂之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南洋纺织上了。
    槟城是肯定搞不了的,郑毅也不得不进一步的发展仰光,乃至马来亚的其他地方,他甚至连曼谷都去了两趟,于暹罗军方也展开了更多的合作。
    暹罗排华之后暹罗的华人,尤其是富商阶级几乎都成了暹罗的白手套,跟军方的关系反而变得更紧密了。
    直至忙忙活活了好几个月之后,才猛的反应过来,自己好像是有点上头了。
    其实,他原本是没打算做到这一步的啊。
    在他原本的设想里,二战么,反正结局都是注定的。
    给祖国该捐钱捐钱,别捐太多,守着槟城这么个小地方,有吃有喝有钱有权的过小日子,
    等到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时候,拼着全城的生产全停,顽强的抵抗一年,甚至一年都用不了,肯定就能打跑日本人。
    到时候他只要让槟城恢复生产,躺赢啊,还能混个战胜国身份。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就是殖民地大甩卖了,到时候他想独立就独立,想留下就留下,控制个傀儡随便控一控,至少马来半岛也是稳拿的。
    发骚了就自己上当国王,发扬风格了就搞共和,要是想逃避责任,那就搞了财阀隐居幕后,那这小日子过得,得多舒服啊。
    他甚至都想过,要不就像二战后的文莱国王一样,直接在胜利后彻底退出公司管理,然后娶一大堆媳妇,生一大堆孩子,每年靠分红,就过全世界所有人都羡慕的日子,坐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到处乱飞,谁见了都要尊称一句狗大户。
    这多好?
    本来这才是他的目标啊。
    他原本连仰光这个分基地都不想开的啊。
    槟城那个城市90%以上都是华人,管理起来又容易,他的威望还高,难道他现在赚来的财富不够子孙十八代纸醉金迷么?
    哪像他现在这样,居然要费心去经营仰光,仰光都不够,还要去经营吉打州和霹雳州,甚至泰南,曼谷,三宝垄,新加坡到处跑,眼瞅着日本人就要打过来了,他却反而开始不断的把钱往一个个注定守不住的分基地去撒。
    他原本只是想当一个南洋的华人侨首而已啊。
    然而他现在要大力发展纺织业,还要进军低端的纺织业,那就必须要有量,需要大量的纺织工人,这是万万不可能指望华人的,华人的数量根本不够。
    即使是中日开战之后,全南洋的华人总数量也就1000多万,这还是郑毅使了老大劲的结果,再想增加,也没那么多船了,
    尤其是随着日本逐渐占领东部沿海之后,难民船其实是减少的,现在在日占区,往南洋的客船大多都是非法的,很难跑得出来了。
    人少也就罢了,更搞得是现在有点文化,有一定工业能力的华人华工人家根本也不屑于做纺织。
    做低端纺织要想有利润,不可能遵守劳动法,也就不可能设在槟城,工资也得压,而且实话实说这一行门槛是真的低,听得懂话就能干,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
    他只能大量的使用缅族人印度人马来人。
    他还需要将这些地方带上初级工业化的阶段,毕竟你总得有电吧,织完了布你总得有路吧,有了路你总得有车吧。
    仰光就不说了,自从决定要快速发展纺织业之后那个城市现在跟吹气一样的膨胀,
    人口已经达到了600多万,比槟城都多,缅族人和印度人为主,华人要么当警察,当民团,要么做公务员,工厂管理,以及少量的港口码头服务业。
    华人都快成了人上人了,跟以前的英国人也差不多。
    城市因为膨胀得太快,郑毅也真懒得搞这地方的市容市貌,印度人又多,印度人么,懂得都懂,那城市现在除了一小块的华人富人区之外,现在那叫一个味儿啊。
    缅族人和印度人之间还搞得矛盾重重,以胡文虎为代表的华人也玩起了分化拉拢的那一套,
    大量的使用印度人进厂,却给缅族人更高的政治待遇,以及大量的跟下边部落里,村子里的缅族地主豪强合作。
    这不就是英国人在马来半岛上搞华人和马来人的那一套么?
    原封不动的搬啊,一点都不带改良一下的。
    日侨在这其中反倒是混了个二等公民,即使是那些没槟籍的仰光日侨,地位上也跟华人差不多。
    中日联手搞殖民么?
    在这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听着都是个地狱笑话。
    郑毅有时候想想自己都懵,这他妈自己怎么就,变成一殖民者了啊?
    虽然,仰光的印度人和缅族人好像还都挺尊崇他的,甚至连胡文虎的威望都挺高,毕竟,他们以前也是这么过的,郑毅对他们至少比英国人强。
    英国人经营仰光都不赚钱,郑毅好歹让仰光拥有了纺织业这么个支柱产业,没有劳动法的纺织工人,也至少过得比失地佃农强。
    那些印度人真有拜他的。
    不止是仰光,他还在亚罗士打去平整土地,拉电线,搞电气,都成了马来人的活菩萨了。
    这个纺织业的上层,老板,高官们几乎都是日侨,带着少量的华人做合伙人,(槟城大亨现在都看不上低端纺织业),中间的骨干是中日联手,下边的底层工人,反而是没几个华人的。
    后续他如果还要继续狙击日本粮食的话,和暹罗军方也少不了打交道,甚至可能还得跟法属东印度,也就是越南那边的买办和地主阶级发展强合作关系。
    就连杨少民现在有时候也会说:“先生您越来越有南洋王的意思了。”
    可郑毅,原本是不想做南洋王的啊。
    他不是只想做槟城的土皇帝么?
    抗日这种事,有他没他无外乎早点结束晚点结束的区别,反正小日本也是稳输的,自己,真的有必要做这么多的事么?
    很累的啊。
    自己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一步步的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的呢?
    那纺织业是一点钱都不赚的,他都懒得在里面掺股,甚至他提前将化纤大降价,还少赚了不少。
    是从他开始搞纺织的时候?还是他包下仰光的时候?亦或者是更早些的时候?
    “哎~”
    即使是穿越者,即使明知道日本一定会战败的这个必然结局,即使明知道他其实只需要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躺赢,做狗大户。
    但生活于这个时空,生活在90%以上都是华人的槟城,他还是不可抑制的被槟城那高亢的爱国情绪给感染了。
    尤其是王俏云和何世礼走后,他的心里一直都有一把火,就逼着他非得做点什么,结果稀里糊涂,他都不知道怎么就做到这一步了。
    而且根本停不下来。
    他真的没想过做南洋王啊。
    亦或者……其实是想过?
    他也不知道了。
    反正已经这样了,他也不可能再缩回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