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0章 所有人都忍不住怀疑地看向李吉甫。

      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吐蕃疯狂入侵大唐、国土迅速扩张的时期,开口闭口都是往日荣光的父亲不同,对年轻的悉怛谋来说,印象更深刻的,是镇守西川二十年、打得吐蕃抬不起头的韦皋。
    现在的大唐,当然问题重重,可现在的吐蕃,也没好到哪里去。
    近些年来,唐蕃边境的冲突之中,大唐占上风的时候反而更多。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初论洛丹才想要趁回鹘可汗病故、新旧交替之际,出兵西域,再次打出优势。
    悉怛谋或许没有看透全局的眼光,去找到一切的源头,可是身在边境的他,却能敏锐地感受到每一丝最细微的风向变化。
    赞普和逻些城的贵族们正在让步。
    对于那些大人物来说,或许退这一步,只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就像收回胳膊,是为了挥出更有力的一拳。可是在水面之下,那些被风浪惊动的鱼儿却不会去考虑这些。
    想要不被风浪卷走,就必须要自谋生路。
    悉怛谋不想跟大唐开战,但在王锷选择躲进维州城之后,他就已经没有了选择。
    随后赶来的天兵,更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是维州,或许已经成为了她们手中用来撬动整个吐蕃的工具——历史上的很多大战,不都是从一场小小的冲突开始的吗?
    所以他没有选择直接将王锷赶出维州城这个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而是邀请天兵的使者入城,就是为了试探她们的想法,以便能做出更合适的应对。
    是的,悉怛谋甚至都不敢去想“出路”这两个字,只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
    结果李德裕上来就是大招,打得悉怛谋晕头转向。
    这种事不是应该反复试探、拉锯三五个月,明里暗里的条件都谈妥之后,才会公开提出来吗?
    不过一转头,看到陪伴在一旁的天兵,他又释然了。天兵高效率的行事风格,悉怛谋早就有所耳闻,如今也算是见识了。
    而他这个人,既然能被赵猫猫评价为“太懂事了”,当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哪怕这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按理说,要带着一座城市以及其中生活的近万人去投奔另一个势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天兵手下,一切似乎又是那么的简单,城外等候的天兵收到消息后立刻进城,迅速控制住了维州的局面。
    天还没黑,红底唐字旗就已经飘扬在了维州城头。
    悉怛谋、李德裕和赵猫猫并肩立于城头,仰头看着被深秋的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帜,三个人的心里,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复杂情绪。
    悉怛谋在因未来而忐忑。
    尽管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可是未知的前路,仍旧会让人惶恐不安。
    何况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以至于他这会儿才终于想起来,坏了,自己好像根本没有跟天兵谈过投降的条件和之后的待遇。
    现在开口还来得及吗?
    赵猫猫在想李德裕。
    距离维州被吐蕃攻陷,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十年。前三十年,大唐内忧外患,连皇帝都朝不保夕,自然顾不上这些,后二十年,韦皋镇蜀,数次欲图维州而不得。
    从现在往后再数二十年,大唐的重心仍旧是国内的藩镇,同样顾不上这些失地。
    直到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出镇西川,当时吐蕃国内乱象已生,维州镇将悉怛谋主动率领部众投奔成都,愿意降唐,李德裕便打算趁机攻取维州,掌握与吐蕃交战的主动权。
    但是消息传回长安,却遭到了牛僧孺的反对,认为吐蕃人占据的陇右地区距离关中太近,快马几天就到,若是因为维州而触怒吐蕃,可能会导致长安再次陷入危机。
    于是,唐文宗命令李德裕送还悉怛谋及其部众,然后这些人毫无意外地被吐蕃杀害。
    又是将近二十年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一党被一网打尽,尽数贬斥,牛僧孺得以起复,重回朝堂。就在这一年,驸马杜悰出镇西川,维州守将再次主动内附,而这一次,牛僧孺却很支持此事,维州终于得以收复。
    ——顺便说一句,这个杜悰不仅是牛党,还是杜牧的堂弟,李纯和郭贵妃的女婿,岐阳公主的驸马。
    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本来牛党是因为李吉甫而被贬,所以嫉恨权贵,但等他们自己入朝掌权之后,却又交接权贵、结党营私、堵塞通路。从此出身贫寒又无人引荐的士子几乎不可能再考取进士,这才导致了晚唐以贾岛为首的一大批诗人,作品风格阴暗、气质寒僻、内容琐碎、体格卑下。
    反而是身为宰相之子的李德裕,提拔寒素、奖掖后进,所以他被贬死崖州,有人作诗纪念:“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
    当一个时代的上升通道被完全堵塞,大部分底层人找不到出路时,王朝往往也走到了穷途末路。或许这也是晚唐诗历来为人所诟病,可是每到又一个朝代末期,就会兴起一股学习晚唐诗风潮的原因。
    所以才会有批评家将“晚唐体”的产生归结于“唐祚至此,气脉浸微,士生斯时,无他事业”。
    扯远了,总之,赵猫猫是在看到“悉怛谋”这个名字的时候,才决定让李德裕来做谈判使者的。
    虽然她并不知道雁来拿的是“力挽狂澜系统”,但是弥补遗憾、让原本悲剧的故事变得圆满而美好,却是每一个玩家的本能。
    虽然李德裕和悉怛谋都不会知道这一点,因为从今天开始,他们将各自走向新的人生。
    李德裕则是在想天兵。
    这一回没有看到传说中悍不畏死的正面作战,反而看到了天兵的谋略和气度。事关一座城池的归属,绝不能说是小事了,可是从头到尾,天兵只向雁来请示了一次,并且短短几天就把事情给办完了。
    李德裕忽然意识到,李纯跟雁来相比,差的并不是野心、谋略、手段、心术这些通常会被用来衡量一位帝王英明与否的东西。
    就连大部分人所认可的,天兵那无可争议的强大实力,其实也并不是重点。
    如果天兵只有实力,那么朝中那些大臣有的是办法误导、分化、拉拢、收服、利用她们。
    真正让天兵无坚不摧的,是她们彼此之间、她们和雁来之间,都没有猜忌、没有争斗,能够彼此信任、精诚合作。
    李德裕根本无法想象李纯——或者任何一个皇帝——完全放权给李吉甫这样的臣子,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所以元和二年李吉甫入阁拜相,元和三年便出镇淮南。
    不止是李吉甫,大部分的宰相都不会在这个位置上坐得太久,下面的人想取代他,上面的人也不放心他。
    天兵为什么能做到呢?
    当然可以说,因为她们是天兵。但李德裕并不满足于这个答案,他认为这其中的道理,应该可以表述得更清晰,甚至被总结成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也许,当他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能够让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
    ……
    最后,悉怛谋还是选择了硬着头皮开口——就算不为他自己,也要为手底下的那些人考虑,再说,府里病着的老父亲应该也已经得到了消息,估计正等着他给个交代。
    悉怛谋本来没有报太大的期望,毕竟他说是主动归降,但天兵都已经进城了,维州城再怎么险要,又怎能抵挡得了她们?
    既然可以打,这投降的分量就没那么重了。
    看天兵过往的战绩就知道,她们是不可能像大唐那样,在边境划出一块地方来做羁縻州,只要定期朝觐上贡,内部事务完全不干涉的。
    所以悉怛谋想象中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他交出维州和手下的部众,带着父亲和家人前往长安,接受大唐朝廷授予的官职。
    结果却比他想的要好太多。
    不仅他本人可以留在维州,继续做这个维州守将,就连手下的军队,只要能够通过天兵的考核,也可以继续保留编制。只是他们手底下所有的奴隶都要编户齐民、土地也要重新分配。
    以后驻军就不再接受部落的供养了,而是领朝廷发的粮饷。
    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这已经是悉怛谋想都不敢想的好结果了。
    天兵的魄力实在惊人,不过想想也是,就算让他统领旧部驻守旧地,难道他还会想不开再反叛大唐不成?
    其实就算反了也没事,毕竟玩家现在之所以要花费功夫劝降,只是因为两国结盟、不能轻启战端,但投降了再反叛,那就是内部事务了,随时可以动手清理。
    当然了,这样优厚的待遇肯定不是白给的。
    所以,当悉怛谋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再三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时,赵猫猫就笑着道,“将军若真的觉得这样的待遇不错,回头可以多给亲朋好友写信,替我们宣传一下。”
    悉怛谋:“……”原来在这里等着他呢。
    不过想想也是,维州城地势再险要,也不过弹丸之地,他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么优厚的待遇,当然不会是冲着他本人来的。
    知道她们别有所求,他反而更放心了。
    而且怎么说呢?自己一个人投降,多少还是有点心虚的,也怕吐蕃方面得知消息后会清算,若是能多拉些人,也更有保障一些。
    抱着这样的想法,悉怛谋一口答应了赵猫猫的提议,表示自己这就回去写信。
    正好也把他们可以继续留在维州的好消息传达下去,让大家安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