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53章 翰林学士比雁来更希望考试赶紧结束、女官赶紧上任。

      元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澧兰沅芷科在尚书省公廨开考。
    考题是礼部当着雁来的面出的,然后由她在三份试题中选一个,主考官是一位礼部郎中,一位吏部郎中,以及一位门下省的给事中。
    此刻,考生们在答题,雁来则是在延英殿翻看考生的名单——说是名单,但按照科举惯例,还登记了籍贯、出身、父祖三代、爱好和特长等,除了没有照片,比现代的简历还详细。
    考生的数量倒是比雁来想的多一些。
    虽然比不上有近千人参加进士科,但跟正常的制科也相差不远。
    当然一般的制科考试都有限制,严格的只允许朝廷官员参与,稍微放宽一些也至少得是士人身份,只有隐沦屠钓科这样的科目才不做任何限制。
    但不管怎么说,大唐女性——哪怕只是士族女性——的知识水平不低,这一点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不过,能在短短二十天内召集到那么多人来报名,也是因为玩家在其中出了大力气。
    尤其是两京之外的考生,若不是玩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考试政策,赞助车船等交通工具并主动带着她们赶路,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本身女子参加朝廷的考试,就已经足够令人瞩目,何况玩家还折腾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如今大唐上下,就连不识字的普通百姓都在关注这场考试了。
    雁来对此很满意。
    有了这一回的热闹,人人都知道朝廷会招考女官,明年就会有更多人提前做好准备、主动报名参考。
    而且以后在各地开设学堂、招收男女学生,推动教育普及的工作,想来也会好做很多。
    翻完了名单,雁来就将文件放在一旁,继续忙自己的事。
    考试要连续进行三天,之后还要阅卷、排名,出成绩且还早着呢。
    这一忙,就到了散衙的时刻。
    雁来从延英殿出来,看到有不少玩家在尚书省附近徘徊,才意识到考试还没有结束。
    按照规定,每场考试都会持续一整天,之后考生还可以请烛一支。
    不过普通的科举考试,很多人其实并不会请烛,一些特立独行的考生甚至会提前交卷走人。
    比如那位写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祖咏,写完这四句就交卷了——正常是八韵,多的有十二韵。
    再比如大唐第一代考达人温庭筠,据说他写应试诗根本不用打草稿,一叉手即成一韵,时人号为“温八叉”。因为他经常帮邻桌代答,主考官特意将他拎到帘下单独坐——考官本人就在帘后,但即便如此,他也依旧暗中替八个人完成了答卷。
    不过今天这场考的是贴经,没有一人提前离场,而且所有人都请了烛。
    上来发蜡烛的是玩家,一边发,一边偷瞄考生的卷子,看到写满了的就暗暗点头,看到还是一片空白的就跟着着急。
    但不管怎么样,等到蜡烛燃尽,考试最终还是结束了。
    玩家立刻上去收卷,看到所有的卷子都写满了,顿时松了一口气。
    看来她们传授的考试经验大家都认真听了,好耶!
    贴经,顾名思义就是填空题,对于这种题目,不管会不会做、有没有记错,总之全部写满不能留空,万一蒙对了呢?
    收好卷子,回到帘后,眼看主考官这就要开始阅卷,玩家连忙问,“这……不用糊名吗?”
    “糊名?”主考官一愣。
    玩家说,“就是把写了名字的地方遮起来,再找人誊抄一遍,然后再阅卷,这样就不知道哪张卷子是谁写的了呀!”
    主考官眼中精光闪烁,“大唐并无这般制度。”
    玩家一整个大震惊。
    大唐的科举考试居然是不糊名的……啊好像之前李贺考试的时候,论坛是有说过,不过那时候大家过了就算,现在自己亲身参与,才意识到有多离谱。
    讲个笑话,大唐没有科举舞弊,因为人家明着找人情、走后门。
    只有需要政治倾轧的时候,才会拿这个来说事,比如元和三年的直言极谏科。
    见玩家不说话,主考官又劝道,“今日辛苦诸位了,赶快去歇着吧,答卷交予我等便是。”
    “不行!”玩家并不知道考官们已经私下接受了不少请托,连前十名的名次都排好了,但还是一把抢过考卷,“科举是国之大典,岂能随意轻忽?之前没想到也就算了,现在想到了,当然要糊名誊写。”
    有人自告奋勇,“放心,我们来帮忙糊名誊写,保证今晚就誊抄完,不耽误事。”
    还有人考虑得比较周全,“得走流程是吧,我懂我懂。你们就在这此地不要走动,我去买……啊不,去找殿下补个手续,很快就回来!”
    同伴的刀才刚出鞘,她人就已经不见了。
    雁来才刚到家,听说这事,立刻就写了一张条子,让玩家拿去皇城那边走流程——今天有宰相和大臣在宫中值夜。
    这样的细节,她一时还真想不到,好在有玩家。
    糊名和誊抄若是能推广开来,应该可以遏制晚唐时期士族把持科举,寒庶上进无门的情况。
    ……
    玩家带回了新的命令,主考官自然没必要再坚持。
    他是受了请托,但现在有天兵盯着,就算是那些贵臣们亲自过来主考,想来也不敢反对糊名,那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这边玩家着急忙慌组织人手连夜誊抄试卷,那边考生们回到住处,却没有急着入睡,或者说,都有些睡不着。
    科举考试本来是不提供住处的,所以很多贫寒考生会寄住在寺庙里,租金低廉不说,还能蹭和尚的饭。但京中没有那么多女尼和女冠,这些女考生就不太好安置。
    以王霄为首的京中贵女倒是提出,可以借房子给她们住,但是被玩家拒绝了。
    在大唐,权贵资助考生的情况很普遍,虽然也有确实倾慕某人才华的情况,但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为了做好人好事。
    这些女官只要能入仕,肯定会被雁来重用,不能跟长安城的势力牵扯太深。
    正好之前长安城里控制着的那些宅院都被改成了廉租房,干脆拨出几处来安置这些考生。条件不算太好,就是普通的集体宿舍,一间房住四个人,若是住不惯,也可以自己花钱出去租房。
    这会儿考生们吃过宵夜,暂时都睡不着,便聚在一起说话。
    这不仅是她们第一次参加考试,也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长安、进入皇城,所以今日所见的一切,都是如此新奇,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了她们双重的震撼。
    不过最后,话题还是要落回考试上。
    甚至有人将参考书搬出来,对起了答案。
    见状,就有人兴奋道,“我今日见到了薛先生!”
    “什么薛先生?”
    “就是薛涛薛先生。”说话的考生指着对方手里的书,“这书就是薛先生编的,你怎么连她都不知道?”
    拿书的人翻到前序一看,落款还真是薛涛。
    这套书据说是摄政王身边的女官编的,上面不仅介绍了科举考试的种种细节,还精选了大唐历年可靠的优秀诗赋、策论,以及六经之中经常考到的热门篇目。
    这些东西,那些高门世家出身的考生不需要,对她们却是解了燃眉之急。
    就有人问,“你在哪里遇到了薛先生?”
    “自然是在考场里。”
    “原来薛先生也参加了这一科的考试!”
    “不止呢,听说还有宫中的女官也要参加。”有消息灵通的人道,“就算是摄政王殿下看好、想要的人才,也须得通过考试,才会任用,如此才算公平。”
    众人都赞叹起来。
    但也有人泼冷水,“说什么公平,我们如何能跟她们比?”
    这话一说,众人高昂的情绪都渐渐低落了下去。
    是啊,在家的时候,以为自己的才学十分出众,可是走出来,才发现外面还有那么多厉害的人,只是她们原本生活的世界太小了,看不见这些。
    不说薛涛等已经是女官的人,就说朝中那些高官权贵家的女儿,肯定也比她们更出色。
    沉默了一阵,又有人看不过去,大声道,“不管怎么说,我们有机会来京城参与这一科的考试,这就是公平。考不过,只能说明我们不如人,一味的丧气有什么用?须得加倍用心努力赶上才是。我们这样的出身,便是男子,想要出人头地也难,但总不能因为难,就干脆放弃吧?”
    “就是,不能白费了摄政王为我们争取到的机会。”
    “若是觉得自己考不上就要放弃,那趁早别考了,还省些笔墨。”
    大家互相鼓着劲儿,各自回房睡了,为明天的考试做准备。
    其实按照大唐的制度,正常的考试流程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天的贴经考试结束,考官连夜阅卷,给出成绩,第二天考生们入场之后,要先宣布昨天的成绩,不合格的直接黜落回家,合格的才能继续参加今天的考试。
    但这不是要糊名誊抄吗,所以卷子还没批完,于是按照雁来的指示,干脆让所有考生都考完三场。
    今日试诗赋。
    在现代人看来,作诗似乎是一件又难又简单的事。
    难是因为自己不会,而且作诗的讲究和规矩也多,就觉得极难。简单是因为看多了那种援笔而就、文不加点的故事,就觉得对于有才华的古人来说,这应该很简单。
    所以孟郊、贾岛那种搜肠觅句的写法时常为人所讥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