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04章 连激进的朱元璋都觉得太激进了

      第104章 连激进的朱元璋都觉得太激进了
    备倭水师衙门的温度,似乎都随吴祯的开口,瞬间下降了几度。
    “侯爷,您就瞧好吧,这事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
    都是做熟的事。
    此前已经做了三次了,都是半点差错也无。
    龙江宝船厂归大侯爷统辖,主管宝船厂的常提举,也是大侯爷手下的心腹。
    当年跟着大侯爷出生入死,大侯爷也没有亏待他,一路提拔到了现在的位置上。
    忠心上面没得说。
    为人谨慎,做事也大胆。
    那边有他坐镇,海船出龙江宝船厂入大江,绝对不会出任何的差错。
    大侯爷统领江防水师,整个长江都归大侯爷管辖,调度。
    侯爷您,掌管备倭水师。
    从江上到海上,都是大侯爷和侯爷的地盘。
    海船从宝船厂到这里,一路上都是在自家地盘行走,安全的很。
    只要小心一些,断然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这人说这话时,一脸的理所当然,与荣共焉。
    他说的都是实话,半点虚假都没。
    他口中的大侯爷,乃是江阴侯吴良,也就是靖海侯吴祯的亲哥哥。
    吴家一门双侯,这可不多见。
    最关键的是,他们这两个侯爷,都是实权侯爷。
    深得朱元璋信任,一个掌管江防,一个掌管海防。
    京师应天,又是靠着长江的。
    等于说是,水上的门户,直接就被这兄弟二人掌握了。
    正儿八经的位高权重,简在帝心。
    “陆地上的事归皇帝管,水上的事归侯爷们管。
    在这水上,侯爷们的话比皇帝好使。”
    他又补充了一句。
    吴祯的面色,原本已经缓和了,此时听到这话后,瞬间又变得严肃起来。
    弯腰凑近的这人跟前,双目死死盯着他:“这话谁与你的说的?”
    这人乃是备倭水师中的千户,也是死人堆里打过滚的人。
    此此时,却只觉得浑身发紧,像是被猛虎盯到了一样。
    “回……回侯爷的话,这……这话不是属下说,是许多兄弟都在说……”
    刘大宝咽下一口吐沫,声音显得有些干涩的禀告。
    吴祯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站直身子,手中握着的两个铁核桃,再次转动起来,发出咔咔的声响。
    伸手在他肩膀上拍了拍。
    语气也随之缓和了下来。
    “大宝,你也是跟随我多年的了。
    这么多年来,跟在我手下做事的人多了去,为何我独独看重你?”
    “这是属下傻人有傻福,都是侯爷您的抬爱。”
    刘大宝微躬着身子,满脸堆笑的出声说道。
    带着满满的感激与小心。
    吴祯摇了摇头道:“我一看到你,就觉得顺眼倒还在其次。
    主要还是你这个人,对我忠心耿耿,敢打敢拼。
    该拼命的时候,能豁的出去。
    偏偏心又很细,做事情很牢靠,从来不让我多费心。”
    “都是侯爷您的栽培和提拔。”
    刘大宝身子弯的更多了。
    “你这样聪明又谨慎的人,如今怎么也说出这等,不着调的话来了?
    什么叫做陆地上的归上位管,水上的归我吴家管?
    这天下是上位的天下,我兄弟二人也都是上位的臣子。
    需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别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乃至于是地底下的,都是上位的,都归上位管。
    我兄弟二人,还有你们,都是替上位做事情而已。
    这些一定要记牢了!”
    吴祯面容严肃。
    刘大宝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今后再不这么说。
    遇到谁再这么说了,也一定会纠正。
    “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啊,越是到了高位,言行举止越是要注意。
    越是要谦卑,越是要老实。
    万万不能得志就猖狂。
    这不是长久之道。
    尤其是上位的脾气,最是见不得这些。
    我们一定要注意。
    嘴上的便宜,没必要去占。
    一时的口舌之快,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容易招来祸患。
    闷声发大财,才是最实际的。”
    他缓和了颜色,这话说的语重心长。
    刘大宝再次郑重行礼,感谢侯爷教诲。
    说一定会把这些金玉良言,都给记在心里去。
    吴祯点了点头,拿起茶壶,摇头拒绝了刘大宝的帮忙,亲自倒了两杯茶。
    端起一杯给了刘大宝,刘大宝忙双手捧着。
    这个军中的厮杀汉,在吴祯跟前,老实的像一条温顺的小猫咪一样。
    吴祯示意刘大宝坐下喝茶,自己也坐在主座上喝了一口。
    叹口气道:“唉,真说起来,这件事也是不该做的。”
    刘大宝忙道:“侯爷,您做这事也不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整个大明着想。
    谁知道陈部的那些海寇,从哪里弄来了八艘两千料的大海船。
    上面还都安装了回回炮。
    本来陈部海寇,和方部海寇势均力敌。
    这两部海上最大的海寇,相互狗咬狗,可以让他们无暇他顾。
    不要过多的骚扰沿海。
    现在陈部海寇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大海船,势均力敌的状态,被打破了。
    侯爷这里要是不出手干预,那么要不了三两年,方部海寇必然会被陈部海寇给吞并。
    一旦如此,陈部海寇就在海上一家独大,难以而遏制。
    陈友定又是被皇帝,擒拿到京中斩首的。
    陈部海寇大首领,乃是陈友定的亲儿子陈思礼,对于皇帝可以说是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一旦真的让陈思礼一家独大,那么此人绝对会劫掠沿海,报复皇帝。
    将会有无数百姓遭殃,陛下面上也是无光。
    侯爷您卖大海船给方部海寇,乃是为了平衡海上的势力,防止这等情况发生。
    全都为了百姓,为了陛下着想。
    像您这样一心为公的人,现在可不多了。”
    刘大宝的一番话,说的是情真意切,道尽了吴祯的苦心与难处。
    要不刘大宝是心腹呢?
    可谓是说到了吴祯的心坎里。
    吴祯闻言,再度叹了口气道:“不过是职责所在,报答上位的知遇之恩,不得不为罢了。”
    说罢,停顿了一下道:“不过,这件事你我知道是如何的,但还是不能让人知道。
    不然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说出去也不好听。
    我等做事,只需要能把职责所在的事情,给办好了就行,倒是不必太在乎虚名。”
    “这是自然。”
    刘大宝闻言,立刻点头。
    “龙江宝船那里,皇帝现在是越来越不重视了。
    三年了,一次都没有去过,更没有派人去查过。
    造船的工匠,和之前相比都少了不少,至于那些召集而来的民夫,更是早就都遣散了。
    宝船厂早就没有了之前的热闹和繁华。
    看起来越来越破败了。
    皇帝当初下令,大规模建造大海船,是因为倭国那里斩杀了我大明的使者。
    要前去攻打倭国,报这个仇。
    如今倭国那里也道歉了,且距离我大明又远,陛下那里早就已经把这事给放下了。
    不会再攻打倭国了。
    这些船,本身也就没有了别的用处。
    与其让它在宝船厂里慢慢腐烂,还不如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弄到方部海寇手中,用来平衡海上的势力也是挺不错的。”
    刘大宝的话,意思很明显。
    那就是皇帝已经不在意这龙江宝船厂了,也不会再打倭国。
    那么龙江宝船厂里的大海船,他们这里将之给偷偷的卖出去,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
    吴祯点了点头:“你办事,我是放心的,这次的事,你全程盯着,明天就启程前去宝船厂。
    你不跟着做事,我心里总不太踏实。”
    刘大宝两口喝干茶盏中的茶,将之放下,起身道:
    “侯爷,事情宜早不宜迟,属下这就去。
    这次,可是一次运四艘船。
    属下确实应该早点去盯着。”
    吴祯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也好。”
    说着,起身从房间内拿出两个匣子。
    “这里面装的是些清酒,说是倭国那里的皇帝喝的。
    这玩意没多好的味道,主要是尝尝鲜。”
    说着,又指了指另外一个小不小的匣子道:
    “这里面是半斤狮峰龙井,夜里趁着露水,采摘的第一批嫩芽制成的。
    产量不高,一年拢共也就三二十斤的样子。
    我这里有点,分给你一点喝。”
    刘大宝闻言,露出受宠若惊的神色。
    “侯爷,使不得,这东西太贵重,属下就一厮杀汉,这些让属下喝了,纯粹是浪费。”
    “说的谁不是厮杀汉一样,厮杀汉就不能用这些了?
    我觉得厮杀汉,最是应该享用这些。
    咱们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和人拼了命的去厮杀。
    所为的是什么?
    就是能大富大贵吗?
    以前那般拼命,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不享受享受多亏?”
    “那……这酒属下拿走,茶侯爷您留下。
    属下就是山猪吃不了细糠,别管什么茶,喝到属下嘴里都是一个味。
    属下喝真浪费了。”
    “浪费就浪费了,说的再珍贵,也不过是一些茶叶而已,就是供人来食用的。
    这些你只管拿去喝。”
    刘大宝见此,便将之收下,满面压不住的笑容离去。
    吴祯目送刘大宝离开,手中两个铁核桃继续缓缓的转了起来,发出咔咔的声响。
    在这空旷的备倭水师衙门里,显得格外的响亮……
    ……
    “……除了铁锅之外,别的任何铁器,都不得和草原上的人进行交易,尤其是武器。
    这是禁令,谁若违背,杀无赦!”
    华盖殿内,朱元璋的声音继续响起,向这些人说着关于互市的一些禁忌。
    “盐可以交易,但却不能足量供应。
    让他们欠巴着点,才能卖上高价钱。
    具体一年向草原卖多少盐,稍后中书省和户部,工部一起,商量出一个合适的数额来,送到咱这里看看。
    需要符合草原上的实际情况,真能卡住他们脖子。”
    “对于一些北元王庭也产出,且数量不少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放低一点,尽可能的多走量。
    要充足的供应。
    那些北元王庭不能产出的物品,咱们这里价格,要定高一些……”
    倾销外加饥饿营销嘛,现代常见的手段。
    他见过不少为了抢占市场,烧钱打价格战,把竞争对手拖垮,且也让用户习惯用他们后,再接着开始涨价的操作。
    朴实无华且效果显著的手段,可以拿来在北元身上用一用。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
    对于炮制北元,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贴心又细心。
    ……
    散朝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丞相胡惟庸,户部左侍郎范敏,工部左侍郎赵俊,刘伯温,李善长被留了下来。
    很显然,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要和他们说。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先将之确定下来后,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
    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少数人能进。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才会找那些高官说,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
    户部左侍郎范敏,是空印案之后,朱元璋重新提拔的。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也就是说,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
    要不怎么说,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
    当然,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也是有其余原因的。
    这人有真才实学。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人口等事情,他是张口就来,对答如流。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掘了他,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事情干的挺不错。
    就是命有点短。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
    至于工部,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不是尚书薛祥。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请求亲自前往中原,沿黄河沿线,去实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不多一文冤枉钱,多出半分冤枉力。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让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极其务实,由立志高远的请求,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亲自进行勉励。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
    并说,治理黄河功在千秋,利也在千秋。
    薛祥要是真能主导着,把黄河给治理好,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开黄河的地方建庙,为薛祥塑身,立于庙中。
    永享香火祭祀,勒石记功,让他治理黄河之事永远流传下去。
    本来薛祥就有志治理黄河,得知皇帝决心十年内,彻底把黄河治理好,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这个承诺,一张脸都瞬间变红了。
    当即便决定,哪怕死,也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把黄河给治理好!
    勒石记功,建庙塑像永享香火啊!
    这是何等大的荣耀!
    可比青史之上,留下简单的名字,要荣耀的太多太多了。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还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庙,就是最好的榜样!
    朱元璋此时依旧非常清晰的记得,薛祥闻听自己给出这个许诺之后,那惊喜激动的模样。
    也记得薛祥的发誓赌咒。
    说出这话前,朱元璋就知道这个条件对于有志治理黄河的人,有着极大的诱惑。
    是最好的奖励。
    看到了薛祥的反应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错了,严重低估这奖励对人的激励有多强。
    看着那发誓赌咒,说绝对不会辜负皇恩,哪怕是也得死在黄河治理好之后,且必然能在十年之内,把黄河治理好的薛祥。
    同样也想要把黄河治理好的朱元璋,都禁不住开始劝薛祥了。
    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不用把自己逼的那样紧。
    十年只是一个目标,不用真的被这个目标给限定死。
    宁可慢点,也必须要把事情给做扎实了。
    不能为了敢进度,就忽略质量。
    只要能把黄河彻底治理好,就算是多上个三五年,也无妨,同样是大功一件,他的那些承诺同样算数。
    一定要牢记中都城的事,要引以为戒……
    和那些散朝的官员所猜测的不同,朱元璋这一次把这些人留下,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吩咐和商议。
    反而是一些零碎事。
    比如,确定都在北面的什么地方,建立通商互市的集市。
    又该派遣哪些官员去进行管理,任何收税之类。
    再比如,提前为治理黄河做准备,以及移民的事。
    还有税收改制,各处转运司的建立,和绩效考核的事。
    这些事很琐碎,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同时又无比重要。
    属于必须要做的。
    他想要大明变得大不一样,那么这些制度上的改变,是必须要进行的。
    而且,制度的变动,各种事情的推进,也并不是嘴皮一碰,就可以不用理会的。
    想要事情落实了,需要付出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需要多盯着点,发现困难,解决困难。
    就这还很有可能会有不少地方,有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闹幺蛾子。
    做事,难的从来不是制定计划,而是如何把计划落实下去。
    朱元璋深知这些,所以对这些事抓的很紧。
    隔三岔五的就进行一些询问,督促人办事,了解最新进度。
    免得不少人松懈了,觉得自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认真办事。
    这些人也都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性格,知道皇帝对这些抓的紧,所以也都在用心做事。
    倒是没有出什么岔子。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也都应对得当。
    可以说,整个大明一应官府的工作效率,以及廉洁程度,整体上而言,是以为朱元璋为中心,朝远处而去,呈递减趋势的。
    “巢湖水师那里闲着也是闲着,这次就让他们,往北面运输些东西吧。
    反正几年前他们就干过这事,比较熟练。”
    朱元璋望着几人说道。
    胡惟庸心中微微一动,刚想要说些什么,李善长声音却先一步的响起。
    “臣觉得上位这个考量很可以,让巢湖水师在这件事情里出点力,也是不错的。
    从海上往北方运东西,的确是他们最为熟悉。”
    胡惟庸闻言,心里面大骂几声李善长这个老狗不得好死之后,也在这件事上表了态。
    表示同意皇帝的这个提议。
    心里却也明悟,皇帝把自己这些人留下来说了这么多,只怕这看似强飘飘的话,才是此番事情的关键!
    ……
    “上位,那算术启蒙,后面还有吗?”
    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完,众人在皇帝的示意之下,准备离去的时候,刘伯温忽然望着朱元璋问出这话来。
    “初级算术有了第一册,后面倒还没有。
    怎么?刘先生准备钻研一二了?”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询问。
    刘伯温会对算术产生兴趣,并把算术启蒙都给看完,准备看更高深的算术知识,朱元璋倒也不意外。
    依照刘伯温的身份,以及在算术的造诣,还有聪明程度,会被算术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
    “上位,不是臣要看,是臣的长子看了算术启蒙之后,觉得博大精深。
    被算术之精妙,深深吸引。
    很想看看后面的,钻研一番。”
    不是刘伯温要看?是他的儿子刘琏?
    听这话音,是把算术启蒙给尽数弄明白了?
    “算术之道,确实博大精深,越往后钻研,越让人觉得算术世界之奇妙。
    可不要小看了算术,这门学问可不简单。
    研究的越深,对世界的贡献就就越大。
    许许多多的东西都离不开它。
    令郎既是喜欢算术,在算术上也有一些天赋,那就不妨在这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朱元璋说这话时,分外感慨。
    以往的他,受到传统看法的影响,对算术的偏见也特别深。
    觉得算术这东西,能算算帐,计算一个田亩面积,就足够使用了。
    再往更深处学习,则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上,上辈子他在国子学虽大力推行算学,却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算术。
    更为高深的则完全没有。
    在现代生活了十五年,接触到了数学,并比较深刻的了解了科技发展史之后。
    他的这些观念才被彻底的扭转。
    算术这门学问,可不仅仅只是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会买菜算账就可以的学问。
    而是一门,重要到不能再重要的学问。
    可以说,现代那个科技腾飞,达到了自己等人所完全无法想象地步的世界,算术在里面发挥出了不可取代的、基础性的作用。
    重回大明,他写出算术启蒙,并在国子学里大加推广,眼前的原因固然是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有一定算术水平的学子。
    好让他们赶紧到地方上去,担任税官,维持税收的稳定。
    但更深层的原因,也是准备大力发展算术,让算术变得比较热门。
    从而选拔和培养出一批,对算术有兴趣,有天赋,愿意在这上面钻研下去的人。
    为今后的工业大明做准备。
    万丈高楼不是平地起的,需要一点一点的打地基才成。
    “上位,臣的犬子,对算术也挺感兴趣。
    这初级算术,臣也想要一份,让犬子也在这上面多多钻研一下。”
    就在朱元璋应下刘伯温,准备让人去取一册初级算术的第一册过来时。
    李善长的声音响了起来。
    你儿子也喜欢算术?且到了学习初级算术的程度?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目光有些变了。
    这话自己咋那么不相信呢?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上辈子可是娶了自己家大女儿的,也就是自己女婿。
    是什么斤两,自己还是挺清楚的。
    像武将多过文臣,在文化上,连他爹李善长都远远比不过。
    这时候李善长却说他儿子喜欢上算术了?
    “上位,臣,还有臣家的子侄,也都挺喜欢算术启蒙的。
    这初级算术,要是多的话,臣也准备讨要一本。”
    丞相胡惟庸立刻开口,表达出来了同样的意思。
    户部左侍郎范敏也道:“陛下,臣最近也在钻研算术启蒙,和复式记账法,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受益匪浅。
    要是多的话,臣也想要讨要一份。”
    工部左侍郎赵俊眨了眨眼睛,满满的都是疑惑。
    不是……什么情况?
    怎么突然之间这算术书,就成了香饽饽了?
    咋都抢着要了?
    不是说那算术启蒙,引用了很多番邦文字和符号,很奇怪,为许多人所不齿,私下里提起来,诸多人都持批判态度的吗?
    怎么现在看这情况,在场的这些人里,只有自己没有看过那算术启蒙?
    不是……这咋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陛下,臣也想要,臣也觉得这算术特别的好!”
    他愣神之后,连忙开口跟上队形。
    “那就取五份来吧,一人一份。”
    朱元璋对王公公出声说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在此时具象化了。
    朱元璋多看了几眼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聪明的,看出来了自己有意发展算术,这才有了今日这一出。
    有了今日这事情后,相信愿意看算术启蒙,并钻研算术的人,肯定会变得更多。
    有助于算术的推广与发展。
    面对朱元璋的目光,刘伯温神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就仿佛他选择这个时候,当众向皇帝求取更高深的算术书,真就是为了让他儿子,能在这条路上,更好的钻研下去,没有别的任何用意一样。
    ……
    锦衣卫指挥使刘英,来到朱元璋身边,弯腰躬身说了一些话。
    朱元璋的神色,瞬间就变得凌厉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