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42章 征服东瀛的关键

      第542章 征服东瀛的关键
    ‘嘿哈,嘿哈!’激昂的训练声,从位于岛津藩鹿儿岛鹤丸城中心位置的造士馆响起,不过声音虽然大,但却没什么人注意。
    因为能到岛津藩主的内城鹤丸城来的,大多都是岛津家的武士,而岛津家的武士,基本都会在造士馆进行学习,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也是萨摩藩区别于其他藩的一大特色,萨摩的武士从八岁开始,就会进入造士馆等学馆入学,有时候会学习到二十多岁才毕业。
    只不过,萨摩藩虽然在穷鬼一堆的德川幕府各大名中,还算是有钱的。
    但让藩中的武士这么脱产学习,别说在日本了,就是在中华和英法,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因为在这个生产力相当一般的时代,这种全阶段教育的费,实在是太高了,而且不见得有什么用,甚至还可以说很危险。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把一个人教育十几年,让他可以拔刀砍人又读书明理、开阔视野之后,总不能让他去乡下种地,或者去城里挑大粪吧。
    教育这玩意确实好,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助推器,但这并不是说你只管教育就就好,而是你把人教出来了,要给他一条路子。
    一个对得起他十几年早八晚九辛苦,能让他发挥自身所学的平台。
    而萨摩藩,看它这穷逼样就知道,它是肯定没法给造士馆深造出来的武士们,都给一个施展本领平台的。
    所以,这鹿儿岛外城和内城鹤丸城能出现这么多造士馆,演武馆、明时馆、医学馆。
    完全是因为岛津家第二十五代家主,萨摩藩第八代藩主岛津重豪,纯纯就是个神经病。
    这位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兰学大名,所谓的兰学,就是指由荷兰人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
    岛津重豪有相当重的兰学癖,以至于到了一天不研究心里就难受,真正成瘾的那种。
    天知道这家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真有染上了学习的瘾这么一说?
    渐渐的,岛津重豪不满足于自己学,他还让身边人都学,然后他才能找到足够的同好进行交流辩论。
    同时,他也是真的觉得,兰学是非常好的学问,想要分享给萨摩藩的上上下下。
    于是,在这种真的叫做读书瘾的驱使下,岛津重豪在鹿儿岛城和鹤丸城,开办了大量关于兰学的文武馆,请了大量名师教导,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岛津重豪为了办学,甚至不顾藩主的尊严,亲自到市井中向商人借高利贷。
    而同时,被称为朱子学,在日本也叫水户藩学,由明之遗民朱之瑜带来的儒学,也开始飞速在萨摩藩武士阶层传播。
    朱之瑜,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舜水。
    此人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把儒学传播到日本的人。
    1659年,朱舜水从安南求援失败,归来参与了国姓成功的南京之战,战败后,整个明郑集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挫折。
    朱舜水因为会说日语,于是被国姓成功派遣,前往日本向德川将军请援。
    只可惜德川幕府这种政体,最怕就是武士阶层往外跑,开了眼界再也不肯安稳受穷,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支持国姓成功。
    甚至朱舜水作为使者到了长崎以后,除了国姓成功的弟弟郑二官田川七左卫门等华人以外,压根没人搭理。
    紧接着,就在朱舜水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求援的时候,传来了国姓成功病故的消息。
    这下,别说幕府将军支援,就是长崎的华人,也开始心灰意冷不再积极支持。
    朱舜水也几乎绝望,并只能在日本安顿了下来。
    同时期,与他一起呆在日本的,还有大量明朝官员和学者,这些人在当时特别是文化上还很落后的日本,简直如同明星,纷纷被各藩大名招募延请。
    而朱舜水作为最著名的这个,得到了老乌龟德川家康的孙子,第二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圀的推崇和敬爱。
    朱舜水于是开始在水户藩讲学,形成了著名的水户藩学。
    而朱舜水带来的儒学思想,立刻让文化思想始终处于一片混沌又驳杂的日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当时支持他的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在听了朱舜水对儒学的注解之后,非常自豪的说道:
    “日出之国从未被异族统治,天皇万世一系永享荣光,岂非真正的中华之国!”
    其中得到朱舜水亲自授课,后来又反对朱舜水之儒学思想,提出自我见解的日本大思想家山鹿素行,最为夸张。
    此人反对朱舜水代表的程朱理学,转而推崇汉唐儒学,自创儒学古学派。
    这狂生认为,中土大陆的真儒学,自宋开始就已经灭亡,后来皆是假儒,包括他的老师朱舜水也是假儒,提倡日本人学儒,应该直接学孔子。
    这.这真是个异数和命数啊!
    一个前半生没怎么接触过儒学的日本人,竟然一眼就看出了中土儒学自宋开始,就走向了保守、内卷、瘸腿的小路。
    随后,在山鹿素行的推崇下,日本全国兴起了学古儒的狂潮,然后,他们把尊王攘夷的思想,给挖了出来。
    你特么的,还真去考古啊,大爷的!
    而尊王攘夷的思想,与德川幕府维护统治的要求,又相当契合。
    于是,幕府又开始主动赞助山鹿素行,让他把尊王攘夷解释为,(德川家)尊崇天皇(就任征夷大将军,替天皇)攘除外夷,安定国家,实乃武者栋梁,国不可缺。
    而得到支持的山鹿素行进一步完整学说,他把士农工商四等级的士,从士大夫理解为捍卫国家、捍卫人伦道德的卫士。
    而这些卫士,正是武士阶层。
    当农工商有害国家,有悖人伦的时候,武士阶层就必须履行职责,进行惩罚,甚至天诛国贼。
    而要确保武士阶层有处罚的能力,武士就要文武并重,能以德服人的时候,就以德服人,如果以德不能服人,那就要以(武)德服人。
    山鹿素行认为,不能挟武士之刃,居合服人的,就不配称为武士。
    看见了吧,后世所见的日本武士精神,实际上历史很短。到了朱舜水引路,山鹿素行完成理论建设,德川家以政权在物质上支持后,才形成咱们后世认识的所谓武士道精神。
    同时,山鹿素行还认为,中土沦陷,华夷颠倒,日本接受儒学之后,那么中华之华,自然就转移到了日本。
    自此在日本,形成了影响后世非常大的日本中华论和日本中心论。
    这一套理论怎么说呢,不够完美,有点偏狭,但是挺好用,跟后世起点书友认为的儒学,非常相似。
    不过这一套理论搞了几十年,就被把它捧起来的德川幕府,狠狠给打压了。
    原因在于,德川幕府逐渐安稳之后,无法为下级武士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这些武士们学了拔刀砍人和以德服人的本领,最后还是只能做一个穷鬼,这让自认为是统治阶层的他们非常不满。
    渐渐地,尊王攘夷被解释为:(武士们)尊崇天皇,(替天皇)攘除(僭主窃权)的(征)夷(大将军)。
    好家伙,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儒学了,必须要出重拳,甲贺组,杀给给!
    于是,在德川幕府的打击下,这一派的尊王攘夷思想只能往西走,来到了幕府控制力最弱的萨摩、长州等藩。
    然后,火星撞地球了。
    萨摩藩正在岛津重豪的支持下搞兰学,这两股学问一碰撞,产生了一个新的流派,被称为近思录派。
    近思录派名字的来源,就是近思录这本书。
    此书乃是朱熹与吕祖谦合著而成,理论严密,立意宏大。
    其中饱含朱、吕二人对宋朝南迁或者叫北宋灭亡的痛苦反思,将张横渠喊出的横渠四句,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其中朱熹在痛苦反思宋朝南渡,或者叫北宋灭亡后,又对面对北方苦苦支撑,很可能随时支撑不下去的南宋,提出了总结建议。
    这其实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儒学反思和集大成之作,朱熹甚至在与吕祖谦谈论时,隐晦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未来,以及其代表的汉人前途之悲观。
    而这本书,到了明代,儒家文人们看到朱洪武的势不可挡之后,并未真正去领会意思,反而束之高阁,继续开始沿袭并发扬两宋儒家的究极保守形态。
    但这本书,在不断遭受荷兰、英国、法国挑衅甚至意图进攻的萨摩藩,起到了极大作用。
    深深忧虑的萨摩藩士,把这当成了救命的稻草,在两股力量冲刷下,诞生了融合修齐治平和横渠四句的忧国忧民西南倒幕武士阶层。
    至此,真正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武士道精神,方才形成。
    最终,他们在西方世界制霸全球的背景下,奇迹般挽救了日本。
    这真是命数,汉人自己痛苦的总结,与明之遗民的反思,加上汉唐先秦古儒的思想碰撞,竟然被一群日本人吸收并发扬了。
    当然,倭人有一种特性,那就是他们能很熟练的把好的东西,统统玩成极端的,能要了自己命的玩意。
    当明治维新的豪杰们大多逝去之后,倭人立刻就把武士道精神,玩成了瞎几把愚忠,玩成了喊着天牢黑卡就上去玩命的愚蠢怪胎,最后成功把自己玩死了
    郑锦水就正徜徉在鹤丸城的大街上,并大摇大摆的进入了人声鼎沸的造士馆,
    今年三十岁的郑锦水,从来胆子都是这么大。
    十四岁时,父亲为了保护郑锦水在洛坤被当地乱民杀害,他跟了前来营救的皇帝。
    从此之后,郑锦水就一直被皇帝带在身边,当做自己儿子来教养。
    关系之亲密,就连如今被闽粤勋臣戏称为大佬森的皇长子阿森,都是直接称呼他为兄长的。
    关系这么亲密,还相当于半个宗室,郑锦水自然知道倭国对于皇帝和帝国的重要性。
    收服了倭国,至少增加五百万可以当牛做马扔到南洋的农奴,这对于现阶段南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稳定的牛马来源,华人贵族富豪们,才会不断往南洋砸钱去拓殖。
    同时,锦衣卫光是今年一年,就抓了三十多个企图从印度把黑阿三偷运到南洋的蛇头组织。
    可以预想的未来,因为利润可观,这股风潮会愈演愈烈,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要有一个代替品。
    那么最好的来源,就是可以当成半农奴使用的高丽和倭国人。
    同时,有了这些人,也能让汉儿不为奴的律令得到更好的执行,避免华人把自己同胞当奴隶用。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倭国就在黑潮的边上,从倭国去北美,远比从中土大陆去好省时省力的多,可以作为完美的前哨站。
    甚至中华要去北美,那倭国是一定要拿下的。
    最后就是消除隐患了,倭国多山,交通不便,看着小,但战略纵深实际上是有的。
    而倭国又是人口三千万的大国,还有一定民族意识,如果中华不能收服,一旦被敌人扶持掌控,那就是中华最大的腹心之患。
    随时面临一个祸起肘腋之间的隐忧,如果不能降服甚至融合,那唯一的选项,就只剩下了打。
    但是一个地形复杂,不与中土接壤,有民族意识,人口三千万,还有外援,可以称为大国的国家,要打,嗯,这得二十年还是三十年?
    所以,郑锦水要深入虎穴,来到皇帝秘密嘱托的,最能代表倭国未来的萨摩藩,看看这些小矮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在亲眼所见后,甚至与他们交流后,郑锦水才能写出具有针对性的奏章供皇帝参考,以便最重要的文化这方面,完善东瀛列岛的计划。
    这章肯定会被说在科普历史了,不喜欢的书友忍忍吧,不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后面文化收揽倭人,就讲不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