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翻天覆地十二年
第595章 翻天覆地十二年
广南省,广宁府,下龙县。
皇长子的车驾还没有到,但以广南巡抚陈韶昶和广南提督邓廷嘉为首的文武官员,已经早早到场等候。
作为一个被皇帝拉回中土不过十余年的省份,广南却已经跟中土没什么区别了。
曾经到处能看见的汉喃字,彻底销声匿迹,甚至连口音都在迅速变化。
这不单是因为皇帝莫子布把他的粤西乡党移了几十万到广南,还因为广南土话,实在是太难听了点。
这种跟嘴里含着鹅卵石一样,说话吚吚呜呜,吱吱哇哇的口音,让人一听就知道你不是华人。
所以广南省在大虞朝长大的这一代人,非常不愿意说这种广南土话,他们的口音,正在飞速向粤西雷琼片的闽南话靠近。
所以现在的广南在文化和口音上非常搞笑,二百万的京汉人,反倒被四十万粤西人给引领了潮流。
阿森是坐着马车从广州往广宁赶的,此时的海船还是有些不太安全,广东的官员打死也不敢让阿森坐船,于是就只能走陆路了。
所以阿森还抽空回了一趟老家海康县,哦,现在改名叫兴唐升龙府了。
不过阿森不太开心,因为升龙府非常的,呃,也不是说破败,就是透露着一股荒凉味,没多少人气。
原因就在于他爹莫皇帝把粤西的乡党们,都给迁到广南的北河平原(红河平原)享福去了。
原本预备的是粤西乡党去北河平原享福后,再迁一些其他地方,特别是从许多粤西人的祖籍福建,迁一些人过来。
结果根本没几个人看得上粤西的穷山恶水,好多人宁愿下南洋或者去台湾,也不愿意去粤西山区。
而粤西本来就只有八九十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迁走以后,其余人也都基本从山上下来了。
这导致原本大量开垦好的坡地下田,又很快荒芜,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原本有一两千人的城镇,都被放弃的事情。
这就是阿森觉得很荒凉,缺少一点人味的原因。
不过等车驾到了广南以后,阿森又高兴了起来,因为目光所及,全部是大片良田。
哪怕是路过一个小村落,也会有大量能说雷琼片闽南话的人出来拜伏在路边。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广南自宣德弃地之后,不属国家又是三百多年了,如今十余年就做到与广东、广西基本一样,简直就是神迹。”
王贞仪看着外面的大好河山,以及完全就跟两广人无二的广南人,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收回安南,这种事情莫子布没觉得什么,跟着他从南洋打回来的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但在原本被满清统治的大陆人看来,这就真的太让人震撼了。
特别是还收复的这么稳稳当当,基本没出什么问题,与明成祖时期收回安南后治安战不断,完全就是两样。
阿森左看右看,见没多少人注意之后,凑到王贞仪耳边说道:“王姐姐可知道,除了我父皇以外,广南能如此安定的功劳谁最大?”
王贞仪摇了摇头,“这还真不知道,嘻嘻,总不会是殿下你吧。”
阿森压低了声音,看着远处,模仿着父亲莫子布的样子,低沉的说道:“这广南能有现在这副模样,都是邓陈常的功劳啊!”
于是,阿森就把邓陈常八年广南巡抚和两南总督任上干的事,给大致说了一遍。
王贞仪被吓得杏眼圆睁,脸色惨白,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可是十几万人,其中至少有五六万属于诗礼传家的地方大族,真是能下得了手。
难怪邓制台贪污上百万银元,草菅人命几十条,陛下仍然还保了他一条性命,原来他广南来俊臣的称号,是这么来的。”
阿森看王贞仪有点被吓到了,也就没有继续说了,要知道邓陈常在广南干的事情,可不止他说的这点。
要把三四十万粤西人安排到北河平原最富庶的土地上,要在十年时间把口音给拉回来,哪是单纯杀人就能办到的。
而且,北河要真有十几万这种硬骨头,当年皇帝那几万兵,怎么可能轻易进北河。
实际上,邓陈常在北河的后期,完全就是故意逼迫不依附他的广南大族,迫使对方走上绝路只能闹事。
然后以此为借口,或杀或流放的铲除他们,再把他们的好田土,分给粤西来的皇帝乡党。
而且,投靠满清的后黎朝末代大王黎维祧等人在广西右江被俘后,也是邓陈常带人把他们在高平秘密处决的。
这些加起来,才是邓陈常不会倒台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人,皇帝都不保他,哪还有人敢尽心尽力给皇帝干事。
而这个道理,十三岁的阿森懂,四十一岁的广南巡抚,同时还是邓陈常大舅子的陈韶昶,也懂。
这位出身海阳陈氏,是昔年安南陈朝的苗裔,那位击败蒙古人的兴道王陈国峻子孙。
皇帝让他挂着吏部尚书的加衔就任广南巡抚之后,陈韶昶就把自己的祖籍,改为了福建漳州。
因为据说海阳陈氏的老祖宗,就是从福建漳州跑到安南的。
他在广南四年,虽然没有搞邓陈常那样的钓鱼执法甚至干脆就是诬陷,但其他政策,也是延续甚至加码了的。
以至于在现在的广南,不会说官话,至少是不会说雷琼片的闽南话和粤语白话,你都没法到衙门来告状。
因为衙门里的人,全部不会说广南土话,至少是装作不会说广南土话。
那么他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自然也就不会为你伸冤,没法替你解决问题了。
“殿下,广南人力充足,今年产煤量,比去年涨了快两倍,上上下下所有人都靠着煤铁产业发了大财,日子好过的很呐。”
车驾到了之后,广南巡抚陈韶昶就赶紧过去报喜表功,而这,正是他不让衙门中人说广南土话的最重要原因。
煤与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生活在北河平原上的皇帝粤西乡党和跟皇帝深度绑定的京汉高门之人,自然不会变成这些劳动力。
那么哪来的那么多人,去干至少七生三死,平均活不过四十岁的挖煤工作呢?
自然就是人数最多的广南土人咯。现在广南的大量煤矿主,基本都是组织自己的小股武装去抓,逮住了就带上镣铐往煤矿里面扔的。
而官府的大门,基本对不会说官话和雷琼片闽南话、粤语白话的人关闭,就避免了他们来上告。
我没看见有人迫害你,你就肯定是没遭遇迫害的嘛。
阿森笑着点了点头,装模作样的夸奖了几句,他也有些清楚,广南如此强行在文化和语言上改易,那些原本要起来反抗的人,都去了哪里。
话说,当年大明统治安南的时候,如果有现在这些大煤矿作为人力榨取机,恐怕安南人也早就不反抗了,因为血肉都被煤矿给榨干了。
“殿下,皇恩钢铁厂是整个下龙港最大的钢铁厂,有匠人一百三十七人,工人超三千人,年产生熟铁和精钢三万五千吨。”
复兴公司总裁官刘知三在给阿森仔细讲解,此时的大虞,匠人和工人地位完全不同,前者约等于工程师,是有技术的,后者就是单纯的力工,完全是下苦力的。
而听到光是皇恩钢铁厂一年就能产三万五千吨,阿森震惊的抬起了头。
这个数字,是十分恐怖的。
原本历史上,此时整个满清的钢铁产量,预估也就在十七万吨左右,英国大约有三十五万吨,法国二十万吨。
也就是说,皇恩钢铁厂一个厂,就占了英国这种世界级强国的十分之一,而此时中华大虞的产量,约在二十五万吨左右,更是占了百分之十五上下。
“果然钢铁贵如金银!”阿森感叹了一声。
因为按照皇恩钢铁厂的数据来看,三千多人一年产三万五千吨,也就是每人一年的辛勤劳动才产十吨左右钢铁,每月仅产钢铁连一吨都不到。
而这还是只算了钢铁厂匠工,没有算煤矿工人,以及将煤铁矿石运到钢厂所耗费的人力。
更是目前下龙钢铁厂生产效率之最了,接近后世张之洞汉冶萍的百分之七十。
阿森突然对侧吹转炉炼钢法更期待了,因为照这个生产效率,别说父皇想要修一条到西域的铁路,就是他这辈子能不能看见,都是一个未知。
远处,轰隆隆的生产声不断传来,钢铁厂的黑烟,无情的向天空排放,落下的黑煤灰,让整个皇恩厂看起来跟一个大煤矿差不多,到处都脏兮兮的。
工厂门口,许多百姓如同蚂蚁一般,把铁矿石从港口,纯靠人力拉了过来。
对比起辽东的煤铁基地,广南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牲畜运力非常不足。
不但是因为岭南养马不多,还因为天气炎热,牲畜的耐受力和平均工作时长,要比东北短很多。
不要说南方也有吃苦耐劳的滇马,滇马的主产地云贵虽然也在南方,还有西双版纳这样的热带,但实际上,云贵高原并不怎么热,跟广南的北河平原,完全不同。
所以此时的下龙港,铁矿石从港口到工厂,绝大部分都是靠人力。
“陈天官,广南的人力,其实是不怎么够的了吧?”
阿森看着这一切,只是稍微一计算,就知道以广南的人口基数,不可能在下龙港这么大产量的同时,还做到人力资源充足。
陈韶昶稍微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皇长子反应这么快,这么知微见著,于是苦笑着说道:
“如果产量进一步提高,人力确实是不够了,且很难从其他地方获得补充。”
说着,他还很有深意的说了一句,“如今广南文教逐步昌盛,愿意下苦力的,也就更少了。”
是嘛,广南土人也不是傻子,不会说官话和雷琼闽南话、粤语等,就要被你陈大人抓去当牛马,那还不赶紧学。
而他们学会了汉话,也就证明自己是汉人,能到处告状了,把汉人当成牛马奴隶,可是大罪,哪怕是官府,也扛不住。
“殿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三个方向。
一是炼钢法的改进,提高效率。
二是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不管是抽干煤矿、铁矿中的积水,还是将矿石运到工厂都需要蒸汽机。
比如蒸汽机如果马力够用,那么完全可以建一条从港口到工厂的专用铁路,甚至将蒸汽机安放到海船上,提高从琼岛运铁矿到下龙港的效率。
最后则是火药的改进,如果能有威力更大,稳定性更好的火药,那么开矿的难度和人力,就会进一步减少。
而这三点上节约的人力,就可以被释放到钢铁厂的生产环节了,这样一来,不但产量可以大幅提高,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这三点,那可就是王贞仪的强项了,他们这些太学的研究人员,就是干这个的。
于是,她这番话,引起了热烈掌声。
许多跟在身边的煤铁厂主,对王贞仪和她身边的太学研究生,投来了炽热的目光,恨不得他们马上就这些全部研究出来。
“是的,是这样的!”阿森连连点头,“吴文耀和钱铎也应该到这里来,他们研究蒸汽机的应用却远离最需要蒸汽机的地方,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相当聪明的阿森,立刻就觉察到了大虞蒸汽机研究一直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研究与需要,完全没结合好。研究者天马行空,完全是为了爵位和荣耀硬造,而不来切合实际,这怎么能行。
“陈天官,刘总裁,我会向父皇写奏折说明这一切,希望您二位能提供更详实的数据。”
陈韶昶和刘知三,赶紧点头应承。
然后阿森又看向了刚刚从倭国立功回来,立刻就升任了广南提督的邓廷嘉。
“邓军门,我听说琅公国、万象大公国、赛公国最近发生了饥荒,我想一部分人力,可以从这三藩国解决。”
嗯,万象三国人也不少,八九十万呢,而且他们大多不会汉话,正好抓来做替代品。
不愧是未来的皇帝,才十三岁,阿森的心肠就是很标准的帝王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