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栉风沐雨,勿忘祖国
第707章 栉风沐雨,勿忘祖国
1794年,6月18日。
回到祖国快四年的莫公泽终于踏上了归途,这可能是这位有哈布斯堡家族血脉的王子,此生唯一一次回到祖国。
而这趟旅程最大的作用,就是夯实了莫公泽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强化了他的归属感。
在此之前,虽然莫公泽也自认是中国人,但欧洲人的分量在他心里还是不轻的,他也曾深深为哈布斯堡家族这种差点把全欧洲洗一遍的血脉自矜。
可是到了中华一趟后,莫公泽才发现,哈布斯堡家族算个毛啊!
他们连一个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搞不定,主体民族奥地利不过一千多万人,放到中华来说,只有半个省,甚至只有三分之一个省的体量。
而莫公泽在中华的这些堂兄弟们,随便继承一块封地就是就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人口数百万。
比如皇次子莫洲栩,他原本的乐浪省有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七十万,还分成数百个容克地主(庄园大府兵)统治。
一声令下五千精兵瞬间就能组织起来,再拉点民兵,甚至能动员出六七万人的正规军。
而后来分封的汉川省更加夸张,有二十一万平方公里,主体汉族有八十万,其余各族有两百五十万以上。
跟着他一起去往东洋见祖父的皇五子江户郡王莫洲桢的江户国,包含了整个扶桑省,也就是原日本的关东地区和东北地区,虽然只有十二万平方公里,但人口足足七百万。
他妈的,莫公泽真的,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自己打生打死,各方博弈,可能最后还得不到一个这样的国家。
而堂兄弟们,随随便便就可以拥有,且他们还不太乐意去继承,而是想留在天堂般的京城逍遥。
不过想想也正常,莫公泽暗自思忖到,若是自己生在一个幅员比整个欧洲还大,人口接近六万万,岁入两万万四千万银元,钢铁产量一百多万吨,是全欧洲加起来的两倍还多。
已经被拼命压低人数以节约开支的陆军也有六十五万,至于海军,因为不想把英格兰人打击到失去自信所以也是相当压制的情况下,却拥有五大舰队,三级以上战舰九十多艘,海军官兵十三万多人。
他妈的,我要生在这样的大帝国,给这样的大皇帝当儿子,肯定是不愿意去汉川、江户这样的地方啊。
十几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何,几百万百姓又如何,哪及得上在人间天堂的江南逍遥快活。
不过莫公泽转念一想,幸好自己是治理着这个恐怖帝国的皇帝的侄子。
如果他的大皇帝五叔能用哪怕二十分之一的实力来支援自己,那也是每年一千二百二十万银元,五万三千五百吨钢铁。
吸溜,莫公泽情不自禁咽了口咽口水,这数据,就已经是欧陆大国的标准了。
比如欧洲最顶级的法兰西,大革命之前的数据是每年五千七百万银元岁入,钢铁二十一万吨。
大虞的二十分之一,岁入正好差不多是法兰西的五分之一,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一。
次强的沙皇罗斯,则是岁入两千七百万银元,产钢铁八万吨左右,岁入和钢铁产量,正好是这个数字的一倍上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阿泽,我就把你送到这里了,未来我们两兄弟可能只有很少的机会再相见,但是我们的军队,为了同一个目标,一定可以并肩作战。”
来送莫公泽的,是皇太子大佬森,他送了莫公泽,也要启程赶往西北。
如今河西走廊的铁路已经快铺到沙州敦煌了,但是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此外兰州的工业建了一段时间后,阿森发现要支援西域、河中,兰州还是远了点,最好是能把大型的钢铁厂摆在甘州(张掖)。
这些都等着他去调研后拍板,是以根本不能离开太久。
不过,说完这话之后,阿森就觉得一道炽热的火焰从弟弟莫公泽的眼睛里射了出来。
随后只过了几个呼吸,莫公泽眼睛一红,泪水哗哗的就下来了,并俯下身跪在地上哀泣着。
“此去一别,弟就再难见兄长一面,再难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若有得选,我莫公泽甘愿在这南京城为一小吏。”
阿森有那么一瞬间,怀疑莫公泽是演戏,但莫公泽显得非常真诚,完全是感情流露,而且这演戏不演戏好像也不影响什么,应该就是真的吧。
于是阿森赶紧把莫公泽给扶了起来,“好男儿志在四方,值此大争之世,阿泽你为国家栉风沐雨,曝霜露雪,功在子孙,名在千秋,
百年之后,我中华子民不会记得一个南京城小吏,但一定记得你,记得你这位未来的鲁王殿下,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怎样的功勋与牺牲。”
莫公泽本来是带着表演的成分,但阿森这话一说,立刻把他也给感动了,一种莫名的使命感,以及青史留名的诱惑,在他心间萦绕。
“弟,谨记兄长教诲,此刻就要起航,请兄长再赐一杯家乡的美酒吧!”
阿森听完,立刻奉上一大碗关中长安产的玉浮梁稠酒,这是一种奶白色,略有浑浊的甜米酒,甚为可口。
“昔日汉唐之时,关中稠酒名满天下,李太白就最爱此物。今我华夏子孙,正在重现汉唐荣光甚至超越之,这稠酒,更显寓意万千。
祖父在时,也最爱此酒,想来也有此原因。
今日弟离国万里,为国建功,兄以此酒为汝壮行,祝愿我弟百战百胜,马到功成,无论何时,不忘故国!”
莫公泽的眼泪,流的更多了,他再次跪下来,朝着南京城的方向再次叩拜。
“我身体里虽然流着欧人的血,但我的三魂七魄,永远都是属于中华的,绝不会忘了我所身负的使命,以及我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西方文化走到此时,还是贵族与平民,自由与人权那一套,他们不曾像中华人一样,有如此浓烈的家国情怀与为族群敢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而这种精神,从莫公泽小的时候,就由一代代中华过去的翰林学士,种在了他的心里。
此刻被激发出来后,几乎完全涤荡了他内心的欧洲思想,将他改造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
这倒不是说自由与人权不好,而是它们只能作为补充,是一剂不错的补药。
如果过分强调,那就会变成是药三分毒,贻害无穷了。
磕头完毕,莫公泽就踏上了回到欧洲,去面对法兰西大革命血与火的旅程。
而他这一次回去,收获也是非常大的,将有三百从各大小文武勋臣家选出来的旁系良家子随从前往。
这些人可不要小看,他们至少当个十人队的队长是没有问题的,正是鲁藩最缺的基层军官。
此外还有两千新罗火枪手,这是胡全换等人贡献的。
其实新罗人也不是没有战斗力,他们的火枪手就很好用,在明代都是很好的征召兵,只要把待遇给足,战斗力并不低。
而莫天赐这个祖父,也给了莫公泽足足四千东洋武士,这些武士可不是他们父辈那样的穷武士,而是在大虞的统治下成长起来的武士。
与大陆上人口暴涨以外,东洋武士的人口也在这些年涨了快一倍,需要把子孙派出去寻找机会。
同时他们又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武家传统,很多都参加过北美探索或者南洋收拾土人,残忍、忠诚、作战经验丰富。
而皇帝莫子布也给了莫公泽八百漠南骑兵,全部是最精锐的轻骑兵。
因为大虞也需要借着即将到来的拿战,检验一下自己的战斗力和观察下欧洲列强的战斗力。
这些人加上莫公泽自己招揽的比如香山洪家这样的子弟和武装,差不多就是一万人的规模。
这相当于再次从中华带走了一个鲁藩军,其余各种物资中,考虑到鲁藩没有稳固的基地,光是燧发枪就带了四万支,其余各种物资可以说堆积如山。
而且护送莫公泽回到欧洲的战舰,也会在到岸后将其中大部分的火炮直接卸下来了给鲁藩。
7月11日,舰队再次于广州进行了最后一次补充,共计步骑九千六百,五级蒸汽风帆战舰六艘,商船六十余艘。
舰队用蒸汽机逆风行驶到新港(新加坡),随后等待季风前往印度洋。
最后由瑞恩斯坦率领舰队走非洲好望角前往欧洲,莫公泽则以特使的身份从红海登岸,前往伊斯坦布尔面见奥斯曼苏丹。
而在莫公泽走后,莫子布也没闲着,他快速让人召见了英格兰驻华大使,实际上就是一个有贵族头衔的大商人。
以及让被卡在中华不敢归国的法兰西大使,前往联络俄国人。要对付法兰西千年一次的爆种,主力还得是英格兰和沙皇罗斯,其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不会是决定因素,鲁藩更是只能敲敲边鼓。
很快,两边就传来了回应,尤其以沙罗最为迅速,因为他们早就在等着和大虞接洽,只不过莫子布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出托尔斯泰伯爵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少将前往中华,与莫子布商议双方正式停火等事宜。
而后英格兰也迅速传来了消息,仿佛冥冥中注定的一样,在印度马德拉斯当过总督,因为拒绝再次上任从而避免被中华俘虏的英格兰外交家,乔治.马嘎尔尼伯爵将率领使团,正式访问中华。
。。。。
托尔斯泰这个姓氏,最出名的人,应该是那个大文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了。
以至于让莫子布一听,都忍不住起了几分亲近感。
这一任的托尔斯泰伯爵亚历山大很年轻,因为他的父亲和叔叔们要么战死在沙场上,要么早逝。
几百年的贵族世家因此显得有些人丁凋敝,是以他早早就继承了爵位。
历史上,这位伯爵还会继承他祖母的兄弟,也就是他父亲的舅舅所拥有的奥斯特曼伯爵爵位。
并在此后的日子里,作为苏沃洛夫的副官,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拿破仑战争,晚年获得了上将军衔,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将军。
“是的陛下,我拥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的血统,我的祖母的父亲,是土尔扈特部的贵族。”
南京皇宫中,风尘仆仆从里海北岸奥伦堡赶来的托尔斯泰伯爵没等莫子布问,就‘自暴’他所拥有的东方血统,并且还有些肉麻的表示。
“如果当年渥巴锡东归的时候,我祖母如果还是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话,说不定我也会成为陛下忠实的臣民。”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莫子布有点哭笑不得,为什么你祖母回归东方了,你还能出现呢?
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况且莫子布也是来寻求与沙皇罗斯帝国和解的,所以就顺着这家伙的话继续往下说。
“如果朕能拥有大使阁下这种优秀的军人效力,那就太让人高兴了!”
其实托尔斯泰伯爵也不确定他是否拥有土尔扈特人血统,因为这是他们家族的秘密,所有的线索都被人为斩断了,只剩下了传说。
原因嘛,自然是这个家族,很可能是一个娶了几代斯拉夫女人,并在金帐汗国式微之后罗斯化的一个蒙古贵族家族。
而这位托尔斯泰伯爵快速自报家门,除了要给莫子布一个好印象以外,还因为他实在有点返祖。
伯爵除了一个欧洲人的大鼻子以外,其余特征都非常东方,以至于沙罗贵族圈私下叫这位伯爵为鞑靼王子。
“我的姐妹,叶卡捷琳娜对最近发生在两国间的事情,持什么看法?
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很遗憾的,中华帝国曾经做出了多次的提醒,但你们似乎没有当回事,军事其实是我们最后的无奈选择。”
这话说的,可真够委屈的,要不是罗斯人被打的鼻青脸肿在地上躺着,光听莫子布说话,还以为是大虞被罗斯欺负惨了呢。
莫子布用的是法语,他还算精通,托尔斯泰伯爵更是精熟。
而且莫子布用的称呼也非常欧式,此时欧洲君主间在双方没有血缘关系,无法确定长辈晚辈的时候,一般就用我的兄弟或者我的姐妹来开头。
“是的,伟大的东方大皇帝陛下,沙皇罗斯帝国伟大的凯撒陛下同样认为,这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虽然我们两国的疆域大面积紧邻,但那些土地,并不值得勇士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凯撒陛下建议,我们双方,可以进行一次友好的磋商,以解决这些问题。”
“感谢我的姐妹,感谢叶卡捷琳娜陛下的长远眼光。”莫子布赞同的点了点头,不过内心却冷笑一声。
不值得,哼哼,你打赢了他们才会说不值得,你要打输了,这些罗斯人就会让你看看,什么叫做残忍。
双方又寒暄了几句,把和平与和解的基调定下,莫子布就起身让人送客了。
“关于具体的事宜,首相先生将与大使阁下进行协调,一个宗旨,那就是让我们两国的关系,恢复到战前那样和睦。”
作为皇帝,莫子布自然不可能跟一个伯爵大使亲自谈判,而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底线,已经由她的闺蜜,两头吃的达什科娃透露了过来。
或者说,通过达什科娃传递消息的这个沟通,才是真正的谈判。
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达什科娃将她所能应承的底线,直接告诉了莫子布。
其所含的含义,一是暗中的认怂,二是警告,如果这个底线还要被突破,罗斯人就要发飙了。
等到托尔斯泰伯爵出去之后,莫子布就把罗芳柏找了过来,“把金汤城的驻军撤走,但一定要坚持一条,那就是罗斯人也不许驻军。
而且我们控制的右翼大玉兹牧民,还要继续在金汤城周围游牧。
这里可以暂时在条约中约定为待议地区,只不过我们不会对罗斯国内宣传已经拿回金汤城的事情,做出反应。”
叶卡捷琳娜二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虞撤出金汤城(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
这地方的地理位置还挺奇特,若是大虞能占据,就能窥视西鲜卑冰原甚至乌拉尔山。
但如果不占据,对局势的影响也不大,因为继续向东的水路,都已经被堵死了。
同时金汤城只能承载三四万人的自然条件,也使得罗斯人无法在此囤积大军,威胁南边大虞最重要的七河之地。
要知道金汤城以南的玉波海(夷播海-巴尔喀什湖)到伊犁之间,生活着二百多万人,双方差距太大了,大虞自己不出问题,罗斯人一点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就是一座罗斯人丢不得,但大虞暂时可以用来做交易的要塞。
“叶卡捷琳娜二世老了,她没几年好活了,就想在死之前安安稳稳的享受几年。
所以只要我们放弃金汤城,那么沙皇罗斯帝国就会正式承认我们对于中鲜卑和东鲜卑的主权,废除与满清签订的尼布楚条约。”
莫子布怕罗芳柏有抵触心里,毕竟金汤城也是大虞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于是耐心的解释道。
“那这么看,还是划算的,我们对于中鲜卑和东鲜卑的主张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历史依据,满清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尼布楚条约,基本上是已经放弃了中鲜卑和东鲜卑的。”
条约这事,也不能完全当成废纸来看,这也算是国家信誉的衡量标准,能维护,还是尽量维护一下。
趁着叶卡捷琳娜二世急于求和,直接把路堵死,等到下一任罗斯沙皇上位,就没有正当理由继续声讨这些土地了。
“且我们只是撤军,而不是交出统治权,那么金汤城就是咱们嘴边的一块肉,想什么时候恢复原样,就可以恢复原样。
听说这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是有位的明君,现在做出了这样的让步,看来已经豪情尽失,雄心不在了。”枢密使武文勇也在旁边感叹了几句。
等到这两人走后,莫子布开始给达什科娃回信,告诉她自己同意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要求。
其实,没有达什科娃的来信,莫子布是准备好直接把金汤城交给罗斯人,而不是仅仅只撤军,解除对秋明和巴甫洛夫威胁的。
而莫子布之所以会选择让步这么多,那是因为他发现,拿战中多达七次的反法同盟,最终真的能把法兰西打趴下的,其实是罗斯人。
后世之所以看起来英国人好像才是主力,那是因为昂撒人掌握了话语权,就跟他们把美国塑造成二战对德作战最大出力者,苏联游而不击,完全靠捡便宜一样。
在拿战中,英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在经济、外交以及海战中,真正血战拿破仑,硬生生把法兰西打趴下的,实际上是罗斯人。
他们有这份实力,那就值得莫子布做出让步。
毕竟中华需要罗斯没有后顾之忧的去跟法兰西人作战,需要他们再次做出火烧莫斯科的牺牲来把拿破仑击败。
可若是莫斯科的背后,就有大虞用尖刀顶着,事情可能就会不同。
莫子布有点害怕罗斯人在极端情况下,在法兰西和中华之前选择前者,直接投了。
那就太可怕了,一个分裂的欧洲,各为其政的欧洲,才符合大虞的利益,一个团结的一体的,那就会是大虞的噩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