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李经羲
第414章 李经羲
闲谈了一会儿
楚王郑国辉就以病人需要安养为由,结束了这次密谈,随即起驾回宫,李经羲率领一众李氏男丁送出去很远。
回来以后
李经羲就接到管家传报,老爷在书房相召,他便马不停蹄的匆匆而来。
在书房门口整理了一下仪表,这才朗声作礼道:“蒙父亲大人相召,孩儿已至,恭聆教诲。”
“羲儿,进来吧”书房里传来李鹤章有些苍老疲惫的声音。
在楚王面前召对,他的思绪天马行空,都不知道下一个会问到哪些问题?
前一个还在讲刚果河公司,下一个就说到国内5年基本教育,涉及的面既广且深,真要打起百倍的精神来应对。
若可能的话
李鹤章真的不想楚王御驾探病,这既是一份尊崇的荣耀,又是沉甸甸的负担,将人折腾的精神高度紧张。
“孩儿谨遵父命。”李经義毕竟是年轻人,他依然还沉浸在楚王陛下点评的欣喜中,脚步轻快的推门进了书房。
李鹤章眼眉低垂的坐在书房太师椅上,似乎在考量什么?
李经義放轻脚步走进来,站在一边恭敬的垂手侍立,避免惊动父亲大人,行为举止极有规矩。
停顿了几分钟
李鹤章抬起头来,上下打量了一番李经羲,语气和缓言道:“羲儿,今日所言,不可入第三人耳,当慎之重之。”
“孩儿知晓,必守口如瓶。”李经羲神色中的喜意消散,神情变的郑重起来,肃声回答说道。
李鹤章问道:“你觉得楚王如何?”
李经羲神色一凛,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仔细斟酌了下措施,方才回答说道:
“孩儿以为
陛下乃百年难遇之明主圣君,辩忠奸,明内外,效仿西学发展工业,引西夷之长为我大楚所用。
经世演武,扩军殖民,硬生生从这乱世中打下一片广阔天地,东至尼加拉瓜和巴塔哥尼亚,西至苏门答腊岛,其幅员何止数万里?
此乃胸怀世界,屹立于朝堂之上的一代明主圣君,必将成就不世出之伟业,永为后世子孙所景仰。”
“呵呵……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却等于啥都没说。”李鹤章摇头叹息说道。
父亲大人的评语,让李经羲禁不住脸上一红,神色显得有些惭愧。
李鹤章自嘲的一笑,自言自语的说道:
“世人皆赞颂皖北李氏一门英才倍出,光耀门楣,主政南北两大朝廷,皆人中龙凤也。
可惜可叹,如此谄媚之词,尔等竟然信以为真。
我问你,羲儿,你敢造反吗?”
这突然的一句问话,让李经羲神色大变,内心猛的一个激灵,唬的脸色都白了,急忙说道:“父亲大人明鉴,孩儿敢对天明誓,绝无此忤逆不忠之念。”
“哈哈哈……果然如此。”李鹤章随之哈哈大笑起来,眼神中却难免一抹失望。
停顿了下,说道:
“忠臣,节妇,孝子历来为人传颂,这原本不错。
可当此乱世
正值群雄并立之际,羲儿却抱残守缺,一味的谨守愚忠愚孝,连造反的念头都不敢有,又何谈龙凤之姿?
顶了天,也就是雉鸡罢了。
也罢……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楚王治下做一个经世明臣,亦不失为可取之道。”
李经羲神色中不敢有丝毫顶撞,作揖回答道:“父亲大人在上,孩儿是不敢有非分之想,真的从内心钦佩敬仰楚王陛下。愿意为王驱策,一生足矣。”
“既如此,那就要规划一条踏实的从政之路。”李鹤章神色中也谈不上什么失望,很快就为这个传承李氏家族的嫡子筹谋起来。
考虑了下
李鹤章说道:“既然选了这条路,那么务必要将根基夯实,只有根基扎实,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经受风雨,怡然不动。”
这些世家名门为什么一个个子弟如此出色?
缘由就在于此
李鹤章是追随楚王建国的功勋老臣,一手打造了汲取中西王朝统治精华的楚国行政官僚体系,互有监督,可控可查,维持了当前全面兴盛的王国发展势头。
由他代为筹谋,省了多少冤枉路?
李经羲知道轻重,连忙肃声回答说道:“父亲大人,孩儿一切尽凭吩咐。”
李鹤章说道:
“不要呆在马尼拉了,在这里永远学不到真本事,听到的都是溜须拍马,须得下到基层一线去历练一番。
三个地方,你可任选。
一个去坤甸,一个去硫球,一个去刚果河公司。
前者平稳,中者适宜开阔眼界,后者虽然条件艰苦,危险重重,可适宜于全面磨砺身心,锤练意志。
若是璞玉,自有光彩绽放之日。”
李鹤章选的这三个地方,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刚果河公司多说了两句,瞩意不言自明。这些华夏传统的世家大族,皆深刻明白一个道理:
不经历一番彻骨寒,哪来梅扑鼻香。
当今楚王陛下不过三十而立,立国已有十年,内政外交掌控如意,更兼身强体健,未来将有一段漫长的主政时期。
甲米地侯爵府是王国顶级的大贵族,躺平的话,可以尽享人间富贵,逍遥一生。
李经羲若想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又何尝不是一道沉重的枷锁。
必须冲破世人质疑的眼光,必要能人所不能,去最艰苦的地方历练,方能有所成就。
正是深明这个道理,李鹤章为嫡子选择了一条最艰苦的道路。
只要能硬捱下来,如锥在囊中,其锋自现。
“父亲大人,孩儿愿去刚果和公司磨砺,敬请允准。”
“想好了吗?那可是一条危险重重的拓殖道路,要从一无所有开始建立一座殖民城市,建立无数的殖民乡镇。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至少要4~5年时间,方能厚积薄发。”
“男儿当志在四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阔胸襟做出一番事业,孩儿愿往。”
“好,不愧是我李家的骨血,硬是要得,为父甚慰也。”李鹤章终于合掌大笑起来,眼神中满是欣慰之色。
人人都见到李氏家族辉煌鼎盛的一面,可谁又会看到长毛匪乱时期,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凤章这些高门弟子纷纷投身军伍,赞画机宜,呕心沥血,经历大大小小数百丈,吃了不知道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咸丰八年后,李鹤章入曾国藩湘军大营,管理文案,参预军谋,劳绩迭著。
在宁都、吉安、安庆诸多艰苦战役中,立下卓越战功,清廷嘉奖赏戴翎,以知县留湖北补用。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进师上海,以道员超署江苏巡抚,图谋苏常一线时。
李鹤章率二千增募淮勇绕道淮扬来沪支援,千里迢迢日夜兼程驰援。并任督办前敌防剿事宜,统率诸军。
入则筹赞兵谋,出则调和诸将,安抚士卒,无不谙熟如意,皆是艰苦环境下历练所得。
温室里养不出栋梁之才,倒是败家子多不胜数。
李经羲自小是听着家族前辈的辉煌过往长大的孩子,如今正是青春少年时,自有一番热血雄心。
在李鹤章这里表了态,这事儿就算板上钉钉了。
在欣慰之余
李鹤章还是做出了妥贴安排,他说道:
“既如此,那就跟随第六批前往刚果河的船队,于下月出发吧。
走的时候,把阿强和阿福带着,这都是跟随老夫十几年的得力人手。
有他们在,可保性命无忧矣。”
“父亲大人,福伯是你身边得力的人,日常使唤可缺不得,就让强伯和我一起去吧?”李经羲眼神中闪过一丝火热,还没有离开李府,他就已经想展翅高飞了。
李鹤章怎么不知道他的心思?
沉下脸来,用不容拒绝的口气吩咐说道:“就这么定了,回去好生准备吧,不用禀告你母亲知道,免得平地生波。”
“孩儿知晓,这就告辞了。”李经羲强行按耐内心的雀跃,脚步稳重的退出书房。
顺着径走了十几步后,实在忍不住一蹦老高,兴冲冲的向外面跑去。
站在书房外伺候的福伯看了他兴奋难抑的样子,不由得苦笑摇摇头。
少年不知愁滋味,真好啊!
李经羲虽然年仅二十,可早已成婚,孩子都1岁多了,是个胖乎乎壮实的小男孩。
不虞无后,自然要为前程事业打拼。
楚国的官场制度与北方神州不同,所有大学毕业的优秀学子,都需要进入马尼拉内阁各部署以及各地府县任职历练,偏远的地方甚至是万里之遥的外岛,还有中美洲和南美洲。
只有表现出色者,才能脱颖而出。
这些优秀学子在中央部署中,也只能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吏员,与数10上百位拥有相同资历的同僚竞争,一级一级的向上爬。想要出头出彩,殊为不易。
到了地方虽然艰苦,可容易做出成绩。
李经羲作为皇家政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拥有股级头衔,在各州府县都能独当一面,至少是个殖民事务见习专员,拥有不小的权柄。
若是到了刚果河公司,夏威夷总督府或巴塔哥尼亚总督府治下,负责一城一地的殖民事务专员都有可能,必将受到重用。
楚王的三弟曾经在关岛历练,四弟现在马来亚总督府历练,王室子弟都这样勤勉,别的人自不消说。
(本章完)